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凌翔

作品数:6 被引量:55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强降水
  • 2篇降水
  • 1篇地形
  • 1篇雪深
  • 1篇雪压
  • 1篇汛期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闪电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台风
  • 1篇统计分析
  • 1篇评分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强降雪
  • 1篇强降雪过程
  • 1篇强台风
  • 1篇阈值

机构

  • 6篇安徽省气象局

作者

  • 6篇魏凌翔
  • 5篇童金
  • 2篇袁松
  • 2篇周昆
  • 2篇叶金印
  • 1篇王东勇
  • 1篇张娇

传媒

  • 1篇气象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闪电活动特征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风云四号A星(FY-4A)装载的闪电成像仪探测到的闪电实时定位资料和中央气象台提供的台风定位资料,分析了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的闪电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利奇马”在强台风阶段的日平均闪电密度最大,其次是超强台风阶段。处于增强阶段(△V>0 m·s^-1)时的闪电活动强于减弱阶段(△V<0 m·s^-1),气旋强度稳定时(-5 m·s^-1≤△V<5 m·s^-1),闪电活动最弱。台风成熟以后闪电密度基本呈现出三圈结构。闪电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对称性,在台风移动方向左侧的闪电数量明显多于右侧。台风外围雨带中的闪电远远多于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台风中心发生的闪电所占比例不到总数的1%。在台风两次增强阶段均出现闪电的爆发,在台风最强阶段也有较多的闪电发生。在台风最强时期的前半段,眼壁闪电数明显爆发至最大,在台风减弱阶段,眼壁闪电发生很少。
魏凌翔邱学兴童金胡玥琦袁松
关键词:台风闪电
安徽省春季暴雨气候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1961—2012年安徽省8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安徽省春季暴雨的气候特征、环流类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春季暴雨与沿海高度CH500(定义为120°E,30°N的500 h Pa高度,单位:dagpm)的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春季暴雨总雨量年际变化较小,年代振荡明显;发生频次空间上基本呈纬向分布,南多北少特征明显,暴雨量分布则较为均匀。(2)CH500可以作为预报安徽省春季暴雨落区的一个重要参照量,CH500偏高时易出现暴雨,但不同月份不同区域暴雨出现的比例有所差异。实际业务中可参照以下CH500阈值做出相应预报或改善:淮北暴雨3月(568,580)、4月(572,584)、5月(576,588);江淮暴雨3月(568,580)、4月(568,584)、5月(568,588);江南暴雨3月(564,580)、4月(564,584)、5月(568,588)。
童金魏凌翔张娇王东勇
关键词:春季暴雨气候特征阈值
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大气环流及低频特征被引量:7
2019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对中长期预报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时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明显,地面冷高压强大,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副高、南支槽维持,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冷暖空气交汇,出现明显的中高、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2)强降雪过程主要是由中高纬度系统尤其是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和低纬度的南支槽相互配合造成的,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阻高偏强、南支槽偏强且位势高度峰区和谷区相叠加的时间段;(3)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极涡位置、阻高和南支槽强度以及低层水汽条件、垂直环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两次过程的降雪范围、强度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4)阻高异常偏强(弱)或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有(不)利于持续性降雪过程发生;持续性强降雪发生时阻高和南支槽的差值指数(UI-STI)具有明显异常偏高的特征,对强降雪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阻高和南支槽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其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可提前两周以上,为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童金叶金印魏凌翔
关键词:大气环流南支槽
安徽省WRF模式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检验被引量:14
2020年
利用2005-2015年安徽省内1162个站点观测资料简要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国气象局CLDAS(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近实时降水资料检验2012-2015年安徽省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性能,探讨不同空间插值方法、检验方法对预报效果的影响,以评估模式预报短时强降水的应用价值和使用注意事项。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一年中发生次数呈单峰分布,集中于6-8月;日变化呈双峰状,强峰为北京时间下午15:00-19:00,弱峰为06:00-09:00,两个低谷分别为01:00、12:00前后。在两分类评分TS(Threat Score)检验中,各个季节评分均十分低,插值方法对TS评分影响不大。邻域法FSS评分(Fractions Skill Score)检验中,春季FSS评分低,最高仅可达15%,空间窗、时间窗、时间超前或滞后变化对FSS评分的影响不如夏季、秋季明显;夏季,不考虑时间窗时,单独的时间超前或滞后不能提高预报准确率;秋季,模式分别滞后1h或滞后2h预报结果优于同期预报,而超前1h或超前2h预报结果低于同期预报,表明秋季WRF模式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一定滞后性。
吴瑞姣邱学兴周昆魏凌翔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安徽省积雪效率和积雪密度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基于安徽省80个气象观测站2000年1月至2018年2月的积雪深度、降水量、雪压和日平均气温等资料,分别统计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区域的积雪效率和积雪密度特征,结果表明:不区分地面前期有无积雪时,全省积雪效率平均为0.75 cm·mm^(-1),地面前期有积雪时的积雪效率大于前期无积雪时的积雪效率,地面前期有积雪的降雪事件积雪效率为0.81 cm·mm^(-1),前期无积雪的降雪事件积雪效率为0.69 cm·mm^(-1)。整体上看,积雪效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小,淮河以北的积雪效率明显大于江淮之间和江南的积雪效率,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则较小。日平均气温在-2℃以下时,积雪效率变化不大,在1 cm·mm^(-1)左右,但地面前期有、无积雪时的积雪效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日平均气温在-2℃以上时,积雪效率随着气温的上升呈明显减小的趋势,此时地面前期有、无积雪对其影响不大。淮河以北的积雪密度明显小于淮河以南的,降雪性质更接近于干雪,淮河以南的降雪事件含水量较高,其中江淮之间和江南的积雪密度差异较小。日平均气温0℃以下时,随气温升高积雪密度明显增大;0℃以上时,积雪密度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幅度明显减小。
魏凌翔童金邱学兴
关键词:积雪深度雪压
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静止气象卫星FY-2E的黑体辐射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活动的关系,并对短时极端强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11—2015年不同地形条件下皖南山区为安徽省汛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的区域,其次为大别山区和中东部丘陵地区,淮北平原发生最少。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月变化呈显著的单峰型,7月短时强降水发生最频繁,其他月份有所不同;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多峰值—间断性发展的特点,主要集中出现在6月第1候至8月第6候之间,淮北平原变化最大,皖南山区则较均匀;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型特征,午后15—19时最集中;皖南山区和中东部丘陵最明显;淮北平原和大别山区虽然仍以午后居多,但具有多峰值的特点,其中淮北平原除午后外,06—07时短时强降水发生较多;大别山区除午后外,02—03时和10时也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峰值。安徽省不同地形条件下汛期短时极端强降水分布较零散,没有明显的高发区,时间变化与短时强降水类似,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皖南山区7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尤其是7月第5候;淮北平原8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尤其是8月第6候;中东部丘陵7月短时极端强降水发生最多,候变化相对均匀。皖南山区和中东部丘陵短时极端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午后16—19时,其中大别山区02时还有一个峰值,淮北平原短时极端强降水日变化无显著峰值。
童金魏凌翔叶金印周昆袁松
关键词:地形短时强降水中尺度对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