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公甲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3篇血管生成
  • 3篇内皮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腋窝
  • 2篇腋窝淋巴结
  • 2篇腋窝淋巴结转...
  • 2篇绒毛
  • 2篇尿囊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内皮细胞
  • 2篇鸡胚绒毛尿囊...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生长

机构

  • 8篇山东省医学科...
  • 3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济南铁路中心...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作者

  • 8篇孙公甲
  • 7篇武利存
  • 5篇张维东
  • 2篇刘惠萍
  • 2篇刘凤云
  • 2篇张庆慧
  • 1篇赵斌
  • 1篇王丽
  • 1篇宋守芹
  • 1篇孙敏
  • 1篇贾培民

传媒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博来霉素A_5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证实博来霉素A5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作用。方法:将含有0.5μg博来霉素A5的载体置于胚龄7d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48h后观察抑制血管生成情况。Lewis肺癌皮下接种C57BL6小鼠6d后,在移植瘤周围及其基底部多处局部注射博来霉素A5,每鼠每次0.6mg,每5天1次,共3次,接种后25d处死小鼠,观察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抑制情况和对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博来霉素A5可使载体周围CAM新生血管明显减少甚至消失。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体积小,颜色苍白,毛细血管稀少,很少出血,坏死常见。肺转移抑制率为80%。结论:博来霉素A5能强烈抑制鸡胚CAM和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的血管生成,瘤周局注具有抗转移作用。提示博来霉素A5是一有潜力的血管生长抑制剂。
武利存孙公甲张维东张庆慧
关键词:博来霉素A5LEWIS肺癌肿瘤转移
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移动和增殖被引量:4
2000年
武利存孙公甲张维东
关键词:鸡胚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增殖细胞移动
平阳霉素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平阳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移动和增殖的影响。(1)内皮细胞移动:采用组织学切片、常规H-E染色,通过观察不同胚龄鸡胚CAM的组织学结构即可判定毛细血管EC移动。发现鸡胚在第8、10、12天胚龄时CAM EC都位于外胚层绒毛膜上皮之下,随胚龄增大,EC逐渐由中胚层移向外胚层。而孵育至第14天后(16、18天)CAM毛细血管EC大都移至外胚层上皮之上,紧贴壳膜。PY可明显抑制EC移动,使第18天胚龄时早已该移至外胚层之上的毛细血管EC仍停留在外胚层上皮之下。(2)内皮细胞增殖: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对第10天胚龄的鸡胚CAMEC进行~3H-TdR标记,标记率即反映EC增殖的程度。同时用血管生长抑制剂PY对比研究对EC增殖的影响。对照组和实验组EC^3H-TdR标记率分别为41.5±3.4%和20.3±1.5%,PY可使CAMEC的DNA合成减少,即抑制EC增殖。鸡胚CAM可作为研究EC移动和增殖的体内模型,用于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筛选和研究。
武利存宋守芹王丽张维东孙公甲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鸡胚绒毛尿囊膜
血管生长刺激因子
1992年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如细胞外基质、炎症细胞及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本文主要论述有关血管生成因子的生物学特性,调控机制及其生物活性鉴定方云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利用血管生成机制,进一步探讨如何刺激或抑制血管生成治疗临床有关疾病。
刘凤云武利存贾培民孙公甲
关键词:血管生成因子生长刺激因子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血管生成情况。方法 采用内皮细胞ⅧFRAg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37 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121 枚腋窝转移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在100 倍视野下通过显微电视系统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并用显微测量器测量转移灶的直径。结果 在121 个淋巴结中找到13 处微转移灶,其平均直径为(210 ±37) μm ,无血管生成。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MVD 为89-3 ±18-4 ,与乳腺癌组织MVD(93-8 ±21-8) 差异无显著性,且微血管分布不均,周围高于中央。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灶无血管生成,转移瘤有血管生成。为抑制微转移灶发展成转移瘤,以及抑制转移瘤的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控制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措施。
武利存张维东刘惠萍赵斌孙公甲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
乳癌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999年
对 35 例乳癌石蜡切片分别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 E G F)和抗八因子相关抗原(Ⅷ F R Ag)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探讨 V E G F 的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 M V D)及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 V E G F 阳性率和 M V D 分别为 7778% 和 9382±2176,无转移者为1768% 和 4350±1103,二者呈正相关。 V E G F 表达和 M V D 不仅可作为乳癌预后指标,而且通过抑制 V E G F 表达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对选择其他疗法亦有参考价值。
武利存张维东刘惠萍张庆慧孙公甲
关键词: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淋巴结转移乳癌
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被引量:4
1993年
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必须依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地为其提供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因此,如能抑制或破坏这些新生血管就可防止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这是近年来癌症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国外为寻找效果好、毒性低的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进行了大量研究.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对癌症治疗具有良好前景.
武利存刘凤云孙公甲
关键词:血管生长抑制因子肿瘤
组合式人工食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1990年
组合式人工食管由内中外三管组合而成。硅胶管(内)、不锈钢丝弹簧管(中)和聚丙烯线编织管(外)。用该管代替犬部分食管实验10次,并用大网膜包绕以防止和减少吻合口漏和食管狭窄。
孙公甲孙敏朱福秀张书琴吴镛牛玉霞
关键词:人工食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