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心型游离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超早期(<6h)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我院就诊的106名NSTEMI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CTA结果作为最终诊断,入院即刻定性测定H-FABP及定量测定cTnI。结果在本研究入组的患者中,H-FABP、cTnI相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检测H-FABP与cTnI两项诊断NSTEMI,均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论 H-FABP可作为急性心肌损伤检测的一项快速、准确、敏感、特异的指标。
- 王红艳
- 关键词:胸痛冠心病
- 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2010年8月收治ACS患者60例,随机分别选入给予300mg和600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观察服药前及服药后小时、24小时、48小时以及1周血小板聚集率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观察两组患者服药2周内出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以及白细胞减少等与氯吡格雷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600mg氯吡格雷组在服药后6小时mPAR较300mg组降低明显(P<0.01),24小时后无统计学差异。氯吡格雷治疗24小时后血清CRP浓度均显著下降(P<0.01),600mg组在服药后24小时,48小时hs-CRP较300mg组降低明显(P<0.01);服药后1周则差异不显著(P>0.05)。住院期间,两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600mg氯吡格雷能产生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减轻AS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王红艳张艳霞
-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率高敏C反应蛋白
- 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259例心肌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单纯心肌桥组)122例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1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289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259例,心肌桥检出率8.96%。男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46%,女性心肌桥检出率为4.50%,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8例为前降支肌桥。单纯心肌桥组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患者性别、肥胖、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桥组高龄、吸烟史、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是其危险因素;与单纯心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好发于前降支,高龄、吸烟、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与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性别、肥胖、高血压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关系不显著。
- 王红艳
- 关键词: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缺血心肌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心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揭示H-FABP在心肌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5个实验组(A1、A2、A3、A4和A5分别为心肌缺血1、2、4、6和12h);应用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心肌缺血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用RT-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H-FABP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2、A3组心肌细胞明显肿胀,有部分形成了"收缩带";A4和A5组心肌细胞边界不清,局灶性凝集坏死,A5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RT-PCR结果显示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5),尤其A3、A4组降低分别约29%、30%(P<0.01)。WesternBlot检测示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蛋白表达均下降,尤其A4组降低约41%(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H-FABP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可能参与心肌细胞代谢紊乱,是导致局部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
- 王红艳赵晓云杨法中张萍李小慧
- 关键词:心肌缺血脂肪酸结合蛋白能量代谢脂肪酸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缺血大鼠心肌中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心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探索H-FABP在心肌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五个实验组(A1,A2,A3,A4和A5分别为心肌缺血1h,2h,4h,6h和12h);应用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心肌缺血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用RT-PCR的方法检测心肌H-FABP基因表达的变化,用一步提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结果:①缺血2h、4h组心肌细胞明显肿胀,有部分形成了"收缩带";缺血6h和12h心肌细胞边界不清,局灶性凝集坏死,缺血12h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②RT-PCR结果显示: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基因明显下降(P<0.05),尤其A3、A4组降低分别约29%,30%(P<0.01)。③血清FFA测定: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大鼠血清的FF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以缺血2h、4h组为甚(P<0.01),分别升高约2.01倍和2.72倍。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明显下降,可能参与心肌细胞代谢紊乱,与导致局部心肌损伤相关。
- 王红艳赵晓云杨法中邢邯英国雪
- 关键词:心肌缺血脂肪酸结合蛋白能量代谢脂肪酸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缺血时表达下降
- 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仍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缺血心肌的方法。血流灌注低下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首要因素,但是导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的直接原因是由此继发的心肌代谢紊乱。近年来,调整心肌代谢的药物在不影响血...
- 王红艳
- 关键词: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心肌缺血蛋白表达冠心病药物治疗
- 文献传递
- NT-proBNP、和肽素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情程度的效果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究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肽素( Copeptin)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不同类型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与冠状动脉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患者125例,依照临床诊断标准将ACS患者分为2组,再根据Gensini积分分组进行比对。设冠状动脉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当天抽血检测NT-proBNP、Copeptin。结果:(1) ACS 患者两分组NT-proBNP、Copeptin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NT-proBNP、Copeptin在ACS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ACS患者的NT-proBNP Copept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轻重程度有关;NT-proBNP、Copeptin可作为临床上评价ACS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实效性的指标。
- 王红艳张艳霞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和肽素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08年
-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发病率持续升高,而对AMI的治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对于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者AMI诊断更多依赖于心肌酶学,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mass,CK-MB)对早期诊断AMI的灵敏度或特异性方面存在缺陷,近年发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早期诊断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有效性,现综述如下。
- 王红艳赵晓云
- 关键词: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再灌注治疗AMI诊断缺血性心肌损伤肌酸磷酸激酶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H-FABP界值点的意义
- 2013年
-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界值点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试验(ELISA)测定192例住院患者入院时血清H-FABP水平,记录随访8个月间患者再次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H-FABP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81例)和低危组(111例)。结果血清H-FABP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取1830ng/L,其敏感性为62.9%,特异性为80.8%,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31例(38.2%),无事件者为50例(61.8%);而低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2例(10.8%)、无事件者为99例(88.2%),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P<0.01)。结论血清H-FABP水平对A非ST段抬高型CS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为1830ng/L.
- 王红艳
-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患者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清尿酸<420μmol/L和≥420μmol/L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420μmol/L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6.78±2.10)g/L、(750.29±182.30)ng/ml,均明显高于尿酸<420μmol/L患者的(5.12±1.98)g/L、(560.642±215.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冠心病存在密切关联,临床应积极预防冠心病。
- 王红艳王娟
- 关键词:冠心病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