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腾超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能源
  • 2篇能源密度
  • 2篇DIVISI...
  • 1篇中等收入国家
  • 1篇商业运行
  • 1篇生产函数
  • 1篇系统仿真
  • 1篇经济增长
  • 1篇技术进步
  • 1篇技术能力
  • 1篇仿真
  • 1篇高收入
  • 1篇高收入国家
  • 1篇AGENT模...
  • 1篇CCS
  • 1篇博弈

机构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5篇梁大鹏
  • 5篇腾超
  • 2篇王志刚
  • 1篇吴伟伟
  • 1篇李锬
  • 1篇邢新朋
  • 1篇张正泽

传媒

  • 3篇科学决策
  • 1篇中国矿业
  • 1篇中国软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产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的协同区间及测度模型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基于系统观点,研究了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之间的协同耦合关系,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协同分析矩阵模型,分析了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有效协同条件,识别了其有效协同的区间。由此揭示出产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能力协同耦合的特征和规律,从而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梁大鹏吴伟伟王志刚腾超
关键词:技术能力博弈
哈尔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和分析了哈尔滨市从1986至2007年之间经济发展中各主要阶段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贡献份额变化情况,指出技术进步已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技术对经济的这种推动力并不稳定,出现明显的波动。
梁大鹏邢新朋王志刚腾超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生产函数
基于Divisia分解模型的中国能源密度变化特性及产业路径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Divisia指数分解是研究指标变化的重要方法。本文依据1997年至2005年间中国和11个OECD国家的主要工业产业样本数据,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这些国家的能源密度变化特性,解释推动能源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六个产出效果和密度效果最显著的产业,同OECD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从而确定了中国进一步降低能源密度的潜力和最佳产业路径。
梁大鹏Claudia Curi腾超
关键词:DIVISIA指数能源密度
基于Agent模型的CCS商业运行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缺乏清晰合理的运营模式,成为制约CCS在中国推广的极大障碍。本文设计了CCS的商业化推广模型,并针对系统中电站、CO2运输者、CO2使用者和存储地的经济特性构建了Agent模型。对该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了系统仿真。结果说明,在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CCS能够按照商业运行规则建立独立的产业系统。在系统初期,政府资金的介入对CCS的推广至关重要,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众投资逐步进入该产业。而电力企业的采集系数和政府补助,则成为保持该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梁大鹏李锬腾超
关键词:CCSAGENT模型系统仿真
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的能源密度差异的实证研究
2009年
本文依据1990年至2000年间中国和11个OECD国家的14个工业产业的样本数据,运用可乘对数的Divisia指数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这些国家的能源密度变化特性,解释推动能源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中等收入国家在这期间都经历GDP的快速增长和能源密度的迅速下降。尽管能源密度降低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水平上看,中等收入国家的能源密度同高收入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无论是中等收入国家还是高收入国家,纯密度变化都是能源密度降低的最主要原因。而且中等收入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与经济开放、工业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过程相关。
梁大鹏腾超张正泽
关键词:DIVISIA指数能源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