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大学生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加工时程差异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比较大学生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加工差异,探讨情绪标签的时程。方法:选取1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标签任务和性别标签任务,分别记录选择正确的情绪标签词和性别标签词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同时收集脑电数据进行事件相关电位参数分析,包括P1、早期负后波(EPN)和晚正波(LPP)三个脑电成分。其中,LPP由于时间窗口跨度宽,以50 ms为间隔,分为7段(450~500 ms、500~550 ms、550~600 ms、600~650 ms、650~700 ms、700~750 ms、750~800 ms)。结果:情绪标签反应时长于性别标签[(1095.6±218.1)ms vs.(1007.6±219.3)ms,P<0.01],但两者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5.8)%vs.(91.5±4.6)%,P>0.05]。情绪标签仅在550~600 ms的时间窗口内,LPP波幅大于性别标签[(5.9±3.2)μv vs.(4.8±2.8)μv,P<0.05]。其他脑电成分及其他时间窗口内的LPP,情绪标签与性别标签的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与性别标签相比,情绪标签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情绪的符号加工过程,从而导致LPP波幅先上升,而标签情绪之后,又使LPP波幅下降,形成内在的情绪调节过程。
- 邓欢江琦马静纪婷婷朱梦音
-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特点及其与成就动机、自尊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对某市小学四年级到初三年级576名学生(其中流动儿童242名)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其学校适应的特点,并探讨了成就动机、自尊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学校适应在流动时间上不存在差异,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只有师生关系存在差异;③成就动机、自尊和学校适应建立回归模型,成就动机、自尊对学校适应的贡献显著;④自尊对学校适应起负性的预测作用,而避免失败对学校适应起积极的预测作用.
- 马静邓欢纪婷婷江琦
- 关键词:成就动机自尊流动儿童
-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关系:角色认同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 2012年
- 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会支持问卷、角色认同问卷,对386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考察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作用,并探讨角色认同对它们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角色认同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作用有一定差异。偏于认同自己是城市人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认为自己是农村人的儿童,社会支持对其歧视知觉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角色认同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中起调节作用。
- 邓欢马静纪婷婷江琦
- 关键词: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社会支持角色认同
- 流动儿童的角色认同及其与自尊的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以重庆7所中小学569名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整体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年级变量上,角色认同整体呈现出先上后下的趋势,其中五年级是角色认同的最高点,但在角色认同的行为倾向的维度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流动儿童自尊与角色认同各维度相关显著,角色认同的能力知觉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 纪婷婷邓欢马静江琦
- 关键词:流动儿童角色认同自尊
- 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 2013年
-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的作朋。显然,单纯的道德知识的积累不足以促使人们做出适应社会的道德判断,仪有辩证的理性思维的培养也不足以养成真正的德性。因此,我们必须认识道德判断中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及其德育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道德教育,以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 江琦纪婷婷邓欢马静
-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学校道德教育道德判断道德情境
- ad hoc关系下范畴分类与主题分类的语义效应研究
- 以往的语义研究主要集中在范畴分类条件下的语义效应。范畴分类是将事物根据不同的层级按照逐渐抽象的类别组织而形成的概念联系。这种分类学联系在人类生活中常被采用,是人们的一种重要思考模式,也是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最深入的概念联系...
- 马静
- 关键词:主题分类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被引量:3
- 2012年
-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 江琦纪婷婷邓欢马静
- 关键词:道德判断认知神经科学情绪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