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思洁

作品数:3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秦岭南北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蒸散
  • 1篇蒸散量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水汽
  • 1篇水汽压
  • 1篇突变
  • 1篇气温
  • 1篇潜在蒸发量
  • 1篇潜在蒸散
  • 1篇潜在蒸散量
  • 1篇降水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穆兴民
  • 3篇王飞
  • 3篇刘思洁
  • 3篇蒋冲
  • 1篇李锐
  • 1篇刘焱序
  • 1篇刘宪锋
  • 1篇喻小勇
  • 1篇杨旺明
  • 1篇于新洋
  • 1篇马文勇
  • 1篇李建国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蒸发悖论”在秦岭南北地区的探讨被引量:23
2013年
潜在蒸散量(ET0)是大气蒸发的估计值,已经广泛应用于灌溉管理和无实测蒸发资料地区的估算。分析ET0的时空变化是研究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工作,同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的潜在蒸散量(ET0),研究了气温、降水与ET0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关系,对导致ET0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讨论,着重对秦岭南北地区是否存在"蒸发悖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整体气温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1993年为突变年份,1960—1993年的降温速率和1994—2011年的升温速率均表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1960—2011年整体升温速率由北向南递减。(2)1979年和1993年是ET0变化的转折点,以1979和1993为界ET0经历了"升—降—降"的变化阶段。1960—1979年仅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存在"蒸发悖论"现象,1980—1993、1994—2011和1960—2011年3个时段区域整体和各子区均发现了"蒸发悖论"现象。秋季后18a和52a整体以及冬季前34a和52a整体均存在"蒸发悖论"现象,冬季最为明显。(3)近52年整体降水表现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相较于年尺度,夏季降水与ET0逆向变化趋势更为明显。(4)年尺度上,太阳辐射(日照时数)下降引起的潜热通量减少是造成ET0下降即"蒸发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季节尺度,春季ET0下降的主导因素为风速,其它季节均为太阳辐射(日照时数)。
蒋冲王飞刘思洁穆兴民李锐刘焱序
关键词:秦岭南北潜在蒸散量气温降水
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潜在蒸发量的关系被引量:11
2015年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利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大气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绝对湿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发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地区绝对湿度由南向北顺次递减,具有较好的海拔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季节平均湿度以夏季为最大,冬季最小。(2)近52年绝对湿度除巴巫谷地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外,其它子区均呈现出增加趋势。1986年和1998年是湿度变化的转折点,1960—1986年以微弱下降为主,此后直至1998年震荡上升,199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和春、秋两季,除巴巫谷地外,湿度和潜在蒸发量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夏季和冬季,除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不显著正相关以外,其它区域也均为负相关。年度和春、秋两季两个指标负相关的紧密程度随着区域的南移而逐渐减弱。1960—2011年间,年度和季节尺度潜在蒸发和绝对湿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而在1960—1989年间,两者同向变化;1990—2011年间,年度和春、冬两季潜在蒸发上升,而同期的绝对湿度则是先上升再下降。(4)实际蒸发量的增加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湿度)增加,反过来抑制了水面蒸发(潜在蒸发量)。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部分地区绝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量为互补关系,由北向南随着水分限制作用的不断减弱两者逐渐转化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蒋冲穆兴民马文勇于新洋刘宪锋李建国刘思洁王飞
关键词:秦岭南北潜在蒸发量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观测资料,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水汽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子区水汽由南向北递减,季节分布规律与年尺度基本一致,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②近52年平均水汽压呈上升趋势,秦岭南坡和汉水流域上升速率较快,巴巫谷地呈下降趋势;③53%的站点冬季水汽压发生突变,集中分布于秦岭以南的部分地区,突变集中发生在1985—1988年间,与冬季气温突变时间一致,其余季节突变现象不明显。④水汽在21a时间尺度下经历了4次干湿交替变化,各季节水汽变化规律与年尺度基本一致,未来一段时间该地区仍然处于相对干旱状态。⑤水汽压受到包括气温、风速、日照在内的多种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力大小排序为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蒋冲王飞喻小勇穆兴民杨旺明刘思洁
关键词:秦岭南北水汽压突变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