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青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海洋核杂岩被引量:12
- 2006年
- 为了解释洋壳中大量铲形正断层及垂直洋中脊的大量线理(如大西洋中脊的巨型窗棱构造)等现象,通过与大陆上变质核杂岩对比,近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海底构造类型———海洋核杂岩。在洋底深地震剖面上核杂岩结构形态可以分为3部分,其中第1部分为层1和层2,以脆性变形为特征;第2部分为脆-韧性过渡层,拆离带发育其中,由白色结壳式碳酸盐岩和强烈蛇纹石化的橄榄岩或玄武岩、超镁铁质糜棱岩、糜棱状辉长岩等组成。拆离面之上为未变质的薄层海洋沉积层,其下为热洋幔的退变质岩石组成;第3部分为核部,以塑性变形为特征,常被超基性岩体(尤其是辉长岩侵入体)底辟侵入。与大陆变质核杂岩相比,海洋核杂岩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海洋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同样有数十千米的位移量,因而,可能导致出现海底磁条带的局部错位现象,使得洋壳磁条带的平面结构复杂化。
- 李三忠吕海青侯方辉郭晓玉金宠刘保华
- 关键词:岩浆作用大洋中脊
- 山东荣成后港泻湖沉积及其速率对比被引量:5
- 2006年
- 根据荣成后港泻湖和镆铘岛周围地区的勘察及S02孔岩芯样品的粒度、^14C、有孔虫等分析资料阐明了该泻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其形成于冰后期最大海侵之后(约7KaB.P.),泻湖的沉积速率的为0.8mm/a。对比得出,山东半岛的泻湖一般形成于最大海侵之后的两个时期,7KaB.P.左右和5~4KaB.P.;其沉积速率大多在1mm/a左右,最大可这1.56mm/a,最小的为0.55mm/a。泻湖的沉积速率大小主要与入湖物源有关,也与相对海平面升降。沉积物的压缩性相关联。
- 吕海青刘冬雁庄振业张军强
- 关键词:沉积速率
-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的古潜山断裂被引量:8
- 2005年
- 桩海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由于其处于多个潜山的结合带,有些部位研究力度不够。利用大量最新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绘制出该区古生界及中生界沉积残留厚度图,分析了12条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这12条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古潜山的构造格局,并对潜山储集性能起着良好的改造作用,使储层沿断裂呈带状分布。桩海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期、晚燕山期和喜山期3个阶段,并于喜山期定型。通过分析认为桩海地区断层多为变换断层,NE向断裂下降盘的古潜山没有油气,而上升盘一侧的构造高点有较好的油气藏,内幕构造圈闭和岩性油气藏也有广阔的前景。
- 侯方辉李三忠王金铎于建国吕海青许淑梅
- 关键词:古潜山油气藏
- 扬子浅滩沙波底形活动性评估被引量:15
- 2007年
- 扬子浅滩位于长江口以东,水深40m左右,普遍发育中小水下沙丘并处于运动状态。按32片沙波参数统计,迁移方向在90^o~180^o之间,其中150^o~180^o者占30%,120^o~150^o者占69%;使用Rubin和改进的Hardisty公式计算,以潮流作用为主的常态海况下,沙波迁移率为19.70m/a,以浪流为主的暴风浪期间,约为12.72m/a,一年总迁移率约为32.4m/a,与世界上若干海底沙波定位观测数据相对比,这一迁移率应属于缓慢一中等的量级。
- 龙海燕庄振业刘升发吕海青叶银灿杜文博
- 关键词:沙波迁移率
-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王古1潜山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被引量:2
- 2007年
- 进一步了解王古1潜山的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利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的大量三维地震剖面和一些钻井资料,并结合东营凹陷南坡缓坡带区域构造背景及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王古1潜山初始发育于印支期,后经燕山期拉张断陷,切割为断块并抬升,最后于燕山期定型,为典型的缓坡盆倾残丘潜山。该潜山被NW向和NE向断裂切割,潜山高部位侵蚀风化严重,上覆孔店组盖层及沙河街组烃源岩,油气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运移至潜山顶部形成侵蚀残丘型油气藏。
- 侯方辉李三忠王金铎于建国吕海青许淑梅
- 关键词:东营凹陷缓坡带成藏条件
- 洋中脊—地幔柱、地幔柱—海沟与海沟—洋中脊相互作用被引量:12
- 2004年
- 由热点假说的提出发展到静态地幔柱学说和动态地幔柱模式,到现在研究较多的大型火成岩省、脊—柱相互作用和脊—沟相互作用,海底构造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柱—脊相互作用可导致洋中脊的分段、跃迁与石化过程,反之,洋中脊的变化也可导致地幔柱的形态与直径等发生变化。洋中脊与地幔柱相遇可以出现不同的柱—脊相互作用。地幔柱除可以出现在离散型板块边缘外,还可以随板块迁移进入俯冲带,并出现柱—沟相互作用。地幔柱在俯冲带出现的位置不同,因而其对俯冲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效果也相应不同,目前提出了6种地幔柱与海沟或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脊—柱相互作用和脊—沟相互作用对传统的板块俯冲作用过程是个重要突破。
- 李三忠侯方辉吕海青郭晓玉金宠刘保华
- 关键词:地幔柱洋中脊大火成岩省海沟
- 活动大陆边缘的板片窗构造被引量:19
- 2004年
- 正俯冲的洋中脊的持续扩张作用将会使该洋中脊两侧的洋壳板片之间形成一个持续加宽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板片窗。板片窗往往形成于小于10Ma左右具浮力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时期。板片窗形态依赖于3个主要因素:板块的相对运动、俯冲前的洋脊—转换断层组合样式、俯冲角度。影响板片窗形态的次要因素还有热侵蚀、相变等因素。在板片窗出现的活动大陆边缘,软流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发生独特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该地带的洋底消减往往与生长轴呈一定角度相交,不仅引起盆地的不对称消减,而且使得板片窗之上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明显不同于洋中脊平行于俯冲带的消减作用产生的构造、岩浆、成矿和热效应。
- 李三忠郭晓玉侯方辉吕海青金宠刘保华
- 关键词:岩浆作用变质
- 洋中脊分段性及其拓展和叠接机制被引量:10
- 2004年
- 各种扩张速率下的洋中脊被转换断层和非转换断层分成许多段(长10到100km不等),而且这种岩浆活动和构造的分段特性在大西洋中脊表现特别明显。洋脊分段特征可以划分为4级。其中,转换断层是1级间断,其错断洋脊距离大于30km,其长度可达1000km左右,存在寿命可达10Ma。相邻转换断层之间的距离间隔也与扩张速率有关:扩张速率最慢处的距离间隔小于200km,中速—快速扩张脊为600~1000km,扩张速率大于140mm a的脊段上未发现转换断层,总体上转换断层间距随扩张速率而增加。叠接拓展中心、斜向剪切带、火山间隔和横向断错等分别为2~4级间断,出现在两条转换断层之间,使洋中脊错断距离逐渐减少。2~4级区段的洋中脊长度也越来越小,存在的寿命也越来越短,直至4级区段的洋中脊长度一般小于10km,存在寿命为102~104a。这种分段性无论在超快速、快速、中速、慢速扩张脊,还是超慢速扩张脊都存在,其分段机制都与洋中脊拓展、叠接、跃迁(或废弃)、死亡过程密切相关,而拓展、叠接过程又受多种动力要素控制。正是洋中脊分段的动力机制控制了中央裂谷的存在与否。
- 李三忠郭晓玉侯方辉吕海青郝德峰刘保华
- 关键词:分段性大洋中脊岩浆作用
- 埕岛及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变被引量:15
- 2006年
- 通过对埕岛海域DB9孔岩性、生物以及年代学的地层分析,将其自上而下划分成三个海相层(全新世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层、献县海侵海相层、浅海相层)和三个陆相层(平原河湖相层、平原河流相层、陆相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对比现代黄河三角洲近海各钻孔,总结出黄骅海侵以来的滨浅海—前三角洲—滨浅海—前三角洲等四元层序,从而全面地阐明了埕岛海域晚第四纪地质演变历史。
- 刘升发庄振业吕海青范德江
- 关键词:现代黄河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分析环境演变
- 扬子浅滩沙波底形活动性研究
- 陆架水流塑造底沙形成各种海底地貌形态,基本顺水流方向发育的砂质底形称为水下沙脊,垂直于主水流方向的丘状底形称为沙波。后者是砂质海底最常见的底形地貌,它的迁移和运动可以淘空或掩埋海底管线,导致建筑物基础失稳,同时它也可以标...
- 吕海青
- 关键词:沙波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