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恒星
- 作品数:39 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早期分化抗原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正>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早期分化抗原CD34、CD90(Thy-1)及CD133(AC133)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三色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测定76例A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上CD34、CD90及C...
- 周余孟恒星李茜于珍邱录贵
- 文献传递
- 体外扩增对脐血CD34^+细胞粘附特性和趋化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在体外扩增过程中 ,脐血 (UCB)干 /祖细胞 (HSPC)的粘附特性和趋化功能的变化。方法 从新鲜UCB标本中纯化的CD34+ 细胞接种于无血清无基质悬浮扩增体系 ,分别于培养 7、10和 14d从扩增细胞中再次纯化CD34+ 细胞 ,比较扩增前后CD34+ 细胞的几种与归巢密切相关的功能特性 ,包括归巢相关粘附分子 (CAM)的表达 ,粘附功能和趋化功能。结果 (1)表达各种粘附分子的CD34+ 细胞亚群的数量在扩增过程中明显增加 (15~ 72倍 ) ,而且扩增后CD34+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 4、CD11a、CD4 9e和CD4 9d的表达与原代CD34+ 细胞持平或升高 ,CD6 2L、CD5 4和CD31的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调 ;(2 )在前 10d的扩增中 ,CD34+ 细胞与FN间的自发粘附率和SDF 1诱导粘附率均呈上升趋势 ,0、7和 10d分别为 2 8%和 6 3%、6 0 %和 70 %、6 3%和 90 % ;(3)扩增 1周后 ,CD34+ 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 所建立的短期培养体系可以支持扩增 1周的UCBHSPC保持原有粘附和趋化功能 ,而继续扩增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细胞这些能力的保持。
- 翟琼莉邱录贵李茜周余于珍孟恒星韩俊领应红光韩忠朝
- 关键词:细胞粘着分子CD34^+细胞脐血体外扩增
- 不同来源内皮祖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9
- 2010年
- 背景:在缺血性疾病中,机体的代偿性反应包括细小动脉形成和血管新生,而内皮祖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机体多种生理、病理性血管重建过程。目前对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还存在许多争议。目的:分离培养人外周血、脐带血、骨髓以及脐带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脐带血以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脐带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通过植块贴壁培养或胶原酶消化脐静脉内膜获得的单个核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对获得的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增殖活力、细胞周期、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外周血与脐带血来源的贴壁细胞呈长梭形,集落状生长,其上附有成簇圆形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圆形细胞渐脱落,梭形细胞无明显增殖趋势,消化后细胞不能传代;流式显示细胞高表达CD45,部分表达KDR,但不表达CD31。②骨髓和脐带来源的贴壁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且细胞形态与增殖活力没有明显下降;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流式检测显示细胞均不表达CD14、CD45,也不表达CD106、HLA-DR,但高表达CD44、CD90、CD62E、CD73、CD95、CD105;部分表达内皮系标记KDR、vWF;酶消化法获得的脐带内皮祖细胞还表达CD31;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显示细胞具有吸收ac-LDL并结合UEA-1的能力。结果说明外周血、脐带血、骨髓与脐带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分化程度、增殖活力不同的内皮祖细胞。
- 徐燕孟恒星于珍李长虹邱录贵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骨髓脐带
- 两步法扩增诱导脐血及动员外周血CD34^+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比较被引量:3
- 2006年
- 为了比较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CB)CD34+细胞和动员外周血(MPB)CD34+细胞诱导所得DC的产量及功能,将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CB-CD34+细胞和MPB-CD34+细胞用FL、TPO、SCF、GM-CSF等细胞因子先扩增10天,然后加入GM-CSF、IL-4及TNF-α、CD40Ab、PGE2等细胞因子组合诱导获得D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DC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能力,Transwell板检测DC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介导下的趋化功能。结果表明①扩增10天时CB组、MPB组细胞中CD14+CD1a-细胞含量无显著差异[(40.48±16.85)%vs(28.07±23.19)%,P>0.05]。但由于CB组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388.88±84.63倍vs79.67±10.32倍,P<0.01),CB组CD14+CD1a-细胞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89.42±25.02倍vs28.74±23.27倍,P<0.01);②TNF-α/CD40Ab/PGE2条件下与TNF-α条件下相比,CB组和MPB组所得DC均表达更高的CD83[分别为(34.52±11.22)%vs(3.70±2.27)%、(36.69±13.36)%vs(7.34±3.364)%,P均<0.01];③CB组与MPB组在TNF-α/CD40Ab/PGE2诱导条件下所得DC均高水平表达CD83、CD86、HLA-DR、CD11c、CD54、CD40,CB组所得CD83+细胞的扩增倍数显著高于MPB组(198.72±117.53倍vs33.95±6.19倍,P<0.01);④CD40Ab/PGE2/TNF-α条件下CB与MPB来源的DC在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IL-12的分泌[(16.2±4.31)pg/mlvs(13.5±4.1)pg/ml]以及SLC介导的迁移率[(28.09±7.76)%vs(18.5±3·47)%]上均无显著差别(P均>0.05)。结论在两步法培养体系下,CB-CD34+细胞与MPB-CD34+细胞来源的DC具有相同的功能,而前者产量显著高于后者。
- 王亚非孟恒星葛薇于珍李云涛李桥川万长春徐燕李新李增军王国蓉尤胜国邱录贵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脐血动员外周血CD34^+细胞
- SDF-1/CXCR4及MMP-9在G-CSF介导的造血干细胞动员中作用的研究
- <正>目的探讨G-CSF介导的健康供者动员过程中,骨髓微环境SDF-1/CXCR4和MMP-9 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以6例健康供者为研究对象,比较稳定状态及G-CSF动员第5天骨髓和外周血SDF-1及MMP-9蛋白及mR...
- 靳风艳孟恒星于珍李桥川邹德慧邱录贵
- 文献传递
- CD13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探讨CD133(AC133)在急性白血病 (A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测定 76例A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上CD133的表达 ;采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CD133mRNA的表达。结果 ①正常对照和AL患者的CD133mRNA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相一致 ,AL患者CD13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②AL患者CD133及CD133mRNA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 2 .1%和 4 6 .1%。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3 患者CD133均高表达阴性 ,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CD133高表达率分别为 4 3.4 %和 38.1% ,差异无显著性。AML M4CD133高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AML亚型 ,而T ALL和B ALL的CD133高表达率分别为 2 0 .0 %和 4 3.7% ,差异也无显著性。③AML患者骨髓细胞CD133表达与CD34、HLA DR显著相关 ,ALL患者骨髓细胞CD133表达与CD34无关。④CD133表达与细胞或分子遗传学异常、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多药耐药基因 (mdr1)表达及年龄等预后因素无显著相关。⑤CD133高表达阳性组完全缓解 (CR)率及总反应 (OR)率低于高表达阴性组 ,但仅有CD34/CD133共高表达阳性组CR率低于阴性组 (44 .4 %vs71.4 %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L患者骨髓细胞CD13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 ;
- 周余孟恒星于珍李茜王亚非麦玉洁韩俊领邱录贵
- 关键词:CD133急性白血病基因表达抗原AL生物学特性
-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在短期体外扩增中归巢特性的研究
- 翟琼莉邱录贵李茜孟恒星韩俊领等
- 脐血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的归巢能力较弱,通过提高脐血的归巢可以部分解决脐血细胞数量少的问题。我们在脐血细胞的预处理和移植途径上进行研究,采用骨髓腔内移植可以增加脐血细胞的归巢效果,采用较少的脐血细胞数可以促进NOD/SC...
- 关键词:
- 关键词:归巢脐血体外扩增
- 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寡肽,其制法和药物组合物与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含有酸性残基与碱性残基相邻结构的寡肽化合物、通过交叉匹配策略合成这类寡肽化合物的方法,含有这类寡肽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通过这些寡肽产物对粒单集落形成(GM)与爆式红系集落形成(BFUE)影响及对γ射...
- 王德心韩香林浩冯鹤鹤韩俊领孟恒星
- 文献传递
- 利用脐带或胎盘制备含有内皮祖细胞制剂的方法及其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脐带或胎盘制备含有内皮祖细胞制剂的方法及其用途,主要涉及一种内皮祖细胞制剂的新型来源及其制备方法。该干细胞制剂采用胎盘或脐带作为细胞来源,首先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再加入VEGF诱导间充质干细胞...
- 邱录贵孟恒星徐燕
- 文献传递
- 不同培养体系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扩增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SCF、FL和TPO,质量浓度50ng/ml的SCF、质量浓度100ng/ml的TPO和FL),并于接种0d添加质量浓度20ng/mlIL-3;B组(HSC+MSC)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C组(HSC+MSC+CK)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首剂添加IL-3(剂量同A组)。在培养后4、7、10、14d计数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0~14d培养后MNC细胞扩增数C组(HSC+MSC+CK)>A组(HSC+CK)>B组(HSC+MSC),P<0.01。3组间CD34+细胞比例B组(HSC+MSC)>C组(HSC+MSC+CK)>A组(HSC+CK),P<0.01。CD34+细胞绝对数也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C组(HSC+MSC+CK)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A组(HSC+CK)。其中A组(HSC+CK)培养4d较0d(14.68%)CD34+CD38-细胞有明显增加(62.71%,P<0.05),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也略有增加(23.99%);培养7d时,A组(HSC+CK)、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数明显下降,分别为4.44%和1.38%,而B组(HSC+MSC)CD34+CD38-细胞上升为18.92%,与0d时比较P<0.05,与A组(HSC+CK)、C组(HSC+MSC+CK)比较P<0.05。结论MSC和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一方面使得总MNC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同时还使扩增后细胞保持CD34+免疫表型,培养体系中加入MSC能更有效/特异地扩增CD34+造血干细胞群。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
- 郝牧邱录贵吴瞳李斯丹孟恒星
- 关键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