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华 作品数:57 被引量:257 H指数:9 供职机构: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 江苏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后路椎间植骨治疗下腰椎滑脱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体间和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对比两种不同植骨融合的近远期效果。方法腰椎滑脱有手术指征患者.据CT判断椎管内马尾及神经根受压情况及平卧位后有无神经症状分为两组,A组14例,CT示椎管内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明显及平卧位后神经症状部分消失,采用经后路椎管开窗减压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B组20例,CT示椎管内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不明显及平卧位后神经症状基本消失,采用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以上患者均结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随访时间1~2年,4~6个月椎体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无椎体间植骨脱落至椎管内.腰、下肢疼痛明显缓解及下肢肌力、感觉均有恢复,4~6个月后均能恢复日常生活及极轻体力工作。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椎体间和椎板、横突间植骨融合率和融合时间及术中平均输血量无明显差异,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A组植骨所需量少于B组。 左华 黄永辉 沈铁城关键词:椎体间植骨 腰椎滑脱 内固定 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体内降解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7 2011年 背景:临床应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初始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约为皮质骨的4倍及20倍,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愈合过程动态变化,出现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与聚L乳酸复合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背部左侧皮下植入聚L乳酸可吸收棒状材料为对照组,右侧植入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棒状材料作为实验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16,24周观察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结果与结论:降解过程中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弯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4,8,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剪切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材料扭转强度均稍高于对照组材料,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的体内降解速度较纯聚L乳酸慢,其力学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可满足松质骨骨折的固定及骨组织愈合的要求。 黄永辉 李大鹏 沈铁城 左华 田进 邹俊关键词:Β-磷酸三钙 可吸收 生物力学 硬组织植入物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2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60岁)被纳为研究对象,接受PVP手术的32例为PVP组,而接受PKP手术的40例为PKP组。使用疼痛视觉评估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 d、6个月及2年时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vertebral body height,VH)及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angle,LKA),使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2年随访时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VAS值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H均明显增高,LKA均明显降低,PKP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PVP组(P<0.01)。两组患者SF-36问卷的8个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6个月、2年时PKP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方面优于PV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明显缓解疼痛;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方面PVP和PKP都有效果,但PKP优于PVP;两种手术方式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QOL,PKP患者能够很快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精神压力减轻,从而提高了社会功能。 左华 黄永辉 李大鹏 沈铁城 王卓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 疼痛 后凸畸形 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分析 李大鹏 黄永辉 孙继芾 左华关节镜下关节有限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总结分析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有限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整理了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且有完整治疗资料的3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有限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结果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5.8±14.3)min、住院时间为(5.5±0.5)d,所有患者在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在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以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指标方面,所有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有限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能够明显消除患者的肢体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何伟 左华 王波 崔学文 江红卫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玻璃酸钠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体外复合培养的结合程度,以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MSCs体外培养、纯化,取第3代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第5,10 d后扫描电镜(SEM)观察二者复合程度。结果:兔MSCs贴壁生长,增殖速度快,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兔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在第5,10 d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10 d时粘附于NHAC上的MSCs细胞数(38.52±7.21)明显高于5 d时粘附的细胞数(21.28±4.70),P<0.01。结论:兔MSCs与NHAC体外复合培养结合程度较高,可以用来构建组织工程骨,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奠定基础。 李大鹏 沈铁城 黄永辉 左华 邵顺秀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扫描电镜 PHILOS接骨板治疗47例Neer 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治疗Neer 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因Neer 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行PHILOS接骨板固定的4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Constant评分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结果 4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9.2±9.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5.6±43.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8.0±41.6)mL,平均住院时间(11.3±3.2)d,并发症发生率为14.7%;Constant评分术前为(21.74±8.24)分,末次随访为(82.83±7.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7,P<0.01)。结论 PHILOS接骨板是治疗Neer Ⅱ、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李大鹏 吴燕 岳佳伟 左华 孙继芾 黄永辉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7例临床治疗分析 2015年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给予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并结合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77例OVCFs患者分为两组,入院评估全身情况后,在全麻下后路行经皮JACK撑开器撑开椎体复位骨水泥充填术(PKP)。对照组患者仅予PKP手术,而实验组患者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予腰背部疼痛视觉评估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vertebral body height, VH)及上下节段Cobb角,测定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调查术后二次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VH均明显增高(P<0.01),Cobb角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股骨颈BMD值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略低于术前,而与术后3个月基本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OVCFs患者在实施PKP手术镇痛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抗骨质疏松尤为重要。 郭锐 左华 王卓 沈铁城 李大鹏 黄永辉关键词: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BMD COBB角 VAS评分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刀片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发生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行PFNA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79例,年龄50~99岁(平均69.9岁)。测量并收集其影像学指标,包括:股骨近端外侧壁是否破损、小转子是否移位、术后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术后股骨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术后即时以及末次随访螺旋刀片相对于主钉中心外露部分长度、断端支撑模式。同时记录患者的Singh指数、AO/OTA分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螺旋刀片过度滑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63例患者中18例出现螺旋刀片过度滑移。单因素分析显示:AO/OTA分型、小转子是否移位和断端支撑情况与螺旋刀片过度滑移有关(P<0.05),而Singh指数、复位等级、外侧壁是否破损、TAD、Cal-TAD、性别、年龄与过度滑移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折稳定性和断端支撑情况是刀片过度滑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稳定性骨折和阴性支撑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螺旋刀片过度侧方滑移的危险因素,使用时需注意延迟下地负重时间。 曹兴兵 吕斌 许腊梅 孙继芾 李大鹏 左华 王峰 陈奇 黄永辉关键词:髋部骨折 胸腰椎骨折体位复位结合伤椎椎体内撑开复位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后矢状面形态的变化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体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区域矢状面形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1-12诊治的胸腰椎骨折45例,其中A组21例采用体位复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B组24例采用传统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术,不予植骨。测量术前、术后、取内固定前、取内固定后矢状面参数,比较各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及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末次随访时B组的PIH较术后即时减少0.39 cm(P<0.05),而A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A、B组IVA分别为-5.26°、-0.32°,与术后即时相比2组分别丢失3.41°和6.32°(P=0.032)。2组DIH术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H和MHV术后均有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复位高度有所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AWA和RA术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有一定程度的后凸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后路体位+经椎弓根椎体内撑开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内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椎体复位和高度维持,并且可减轻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一定程度上阻止后凸畸形的进展。 曹兴兵 赵镒汶 黄永辉 李大鹏 左华 孙太存 陈奇 徐晓峰关键词:胸腰椎 内固定 矢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