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健贤

作品数:101 被引量:63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艺术

主题

  • 37篇细胞
  • 24篇视网膜
  • 24篇网膜
  • 23篇病理
  • 16篇角膜
  • 11篇临床病理
  • 10篇母细胞
  • 9篇染色
  • 9篇细胞瘤
  • 9篇母细胞瘤
  • 8篇眼内
  • 8篇视网膜母细胞
  • 7篇血管
  • 7篇上皮
  • 7篇干细胞
  • 6篇蛋白
  • 6篇视网膜母细胞...
  • 6篇体外
  • 6篇网膜母细胞瘤
  • 5篇组织化学

机构

  • 68篇中山大学
  • 33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卫生部
  • 2篇广州市白云区...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儿童医...
  • 1篇中山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无锡市第三人...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二人...

作者

  • 101篇林健贤
  • 41篇张文忻
  • 40篇李永平
  • 29篇张平
  • 21篇李永平
  • 20篇冯官光
  • 20篇易玉珍
  • 14篇钟秀风
  • 13篇郑健樑
  • 10篇陈家祺
  • 9篇郑健梁
  • 9篇张平
  • 8篇高欢欢
  • 8篇郑湖玲
  • 7篇刘祖国
  • 6篇刘辉
  • 6篇唐仕波
  • 6篇郑湖铃
  • 5篇颜建华
  • 5篇葛坚

传媒

  • 20篇中华眼科杂志
  • 17篇眼科学报
  • 12篇中国实用眼科...
  • 8篇眼科研究
  • 5篇眼科学报(英...
  • 4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眼科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9篇2002
  • 13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5篇1998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皮抑制素蛋白质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测定(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内皮抑制素蛋白质的制备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试剂盒抽提纯化;将纯化的pBlast-hEn-dostatin转染人成纤维细胞,用超滤和亲和层析法初步提纯转基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内皮抑制素蛋白,用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内皮抑制素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实验证实质粒pBlast-hEndostatin含有人内皮抑制素基因。转染的成纤维细胞可以产生内皮抑制素蛋白,内皮抑制素蛋白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用48h2.5,5,10,20,40,80mg/L组抑制率分别为8.5%,13.1%,27.7%,38.1%,56.7%,63.8%,经曲线拟合后,内皮抑制素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8hIC50值为34.5mg/L。而内皮抑制素对人成纤维细胞则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转内皮抑制素基因的人成纤维细胞可以表达内皮抑制素蛋白,表达的内皮抑制素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而对人成纤维细胞没有生长抑制作用。
张平岳滔朱振宇郑健粱林健贤张文忻冯官光
关键词:内皮抑制素生物学活性蛋白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成纤维细胞
bcl-X_L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评价抗凋亡基因bcl XL 对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首先建立谷氨酸损伤的SD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模型。将体外培养的光感受器细胞分为A组 (正常对照组 )、B组 (谷氨酸组 )及C组 (rAd gfp bcl XL 转染 +谷氨酸组 ) ;其中C组在加入谷氨酸前 4 8h用滴度为 6 5×l0 12 pfu/mL的重组腺病毒rAd gfp bcl XL 转染光感受器细胞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光感受器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 ;用免疫组化法分析rAd gfp bcl XL 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Bcl XL蛋白水平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以评判 3个组神经元凋亡发生与否及凋亡程度 ;采用Hoechst332 5 8染色做正常核和凋亡核的形态学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转染细胞与未转染细胞的Bcl XL 蛋白表达水平有差异 ,DNA电泳分析发现B组呈典型的DNA“梯度”条带 ,而A组和C组几乎无DNA“梯度”条带 ,核形态学检测结果亦证实转染组较未转染组的核有明显差异。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cl XL 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抗凋亡作用 ,提高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bcl XL 的表达水平可能为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
唐仕波罗燕杨斌林少芬林健贤
关键词:细胞凋亡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2腺病毒科细胞变性
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及眼表上皮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式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及眼表上皮细胞的近期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3月到2007年5月施仃小梁显微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膜巩膜瓣下选择性放置丝裂霉素C(MMC)的26例(36眼)青光眼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作常规眼科检查和眼表检查,包括泪液分泌试验(Sh)、泪膜破裂时间J(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眼表七皮虎红染色(RB),及球结膜上皮印迹细胞学检查,记录结膜上皮细胞的Nelson分级及杯状细胞密度,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光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BUT均日月显缩短,FL和RB值增加,结膜上皮Nelson等级增高,杯状细胞密度降低;Sit值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患者术后1个月的Slt、BUT、FL、RB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膜上皮Nelson分级明显高于术前,杯状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使用0.25 mg/ml MMC组与未使用MMC组(对照组)相比,术前、术后SIt、BUT、Nelson分级、杯状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FL和RB评分显著高于MMC组。结论复合式小梁显微切除术对泪膜的稳定性及眼表上皮细胞存在一定影响,术后1个月表现为泪膜不稳定,伴有角结膜上皮细胞的染色,结膜上皮的鳞状化生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减少这种改变暂未发现与术中使用低浓度的MMC有关。
钟毅敏刘杏毛真林健贤黄晶晶王涛李媚曾阳发肖辉
关键词:青光眼丝裂霉素杯状细胞
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背景睑板腺癌是国内发病率仅次于基底细胞癌的眼睑恶性肿瘤,对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均不敏感,容易复发和转移,有关其复发及转移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探讨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采用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对睑板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1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收治的34例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评价其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中,睑板腺癌的发病左右眼概率相同;位于上睑者26例(占76.5%),位于下睑者5例(占14.7%),上下睑同时受累者3例(占8.8%);平均发病年龄为57.5岁。首诊于当地医院临床正确诊断者13例(占38.2%),误诊为睑板腺囊肿者16例(占47.1%),误诊为鳞状细胞癌2例,误诊为睑板腺炎、泪腺混合瘤、血管瘤者各1例。16例患者初次手术时采用了睑板腺囊肿刮除术,行单纯肿物切除术者16例,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者2例。首次病理诊断为睑板腺癌者26例,占76.5%,曾在当地医院误诊为鳞状细胞癌者3例,占8.8%,皮脂腺腺瘤1例,另有4例术后病理资料遗失。再发或复发病例均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病理观察58.8%有派杰样浸润。对16例睑板腺癌组织学控制性肿物切除术后患者进行5个月~8年的随访,无1例死于睑板腺癌复发转移,此外随访的16例患者与失访的18例患者之间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肿瘤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睑板腺癌误诊为睑板腺囊肿是导致多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再发病例采用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有望阻止复发转移。
吴向华李永平张平张文忻林健贤郑健樑姚娟
关键词:睑板腺癌多次手术病理特点
超声乳化术后结膜上皮细胞中核转录因子-_k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变化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术后结膜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核转录因子-кB(NF-кB)的表达变化,探讨影响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变化的机制。方法 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6例(26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4和30天采用印痕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膜上皮细胞中TGF-β1和NF-кBp65的表达,并行泪液分泌(Schirmer 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荧光素染色和泪河高度测量。结果 术后14天,Schirmer Ⅰ试验和泪河高度已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BUT明显缩短(P<0.01),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多(P<0.01),NF-кB和TGF-β1的表达也明显增强。术后30天各指标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但有6例泪膜未恢复的患者其NF-кB和TGF-β1的表达也未恢复到术前。NF-кB和TGF-βl的表达程度与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这与术后眼表面上皮的炎症和增生,尤其是炎症水平的增强密切相关。
罗丽辉刘祖国林健贤张振平刘奕志林振德郑丹莹陈伟蓉杨文辉张梅肖启国陈家祺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结膜上皮核转录因子
血影细胞甲基紫及HE染色比较
2001年
郑湖铃林健贤张平易玉珍
关键词:甲基紫HE染色
原发于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于眼睑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中山眼科中心1963年7月到2008年3月收治的12例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眼睑皮肤黑色素瘤发病多发生于上睑,发病年龄平均在56.42岁,发病无性别、眼别差异。组织病理学以水平扩散型多见(7例,58.3%),其次为结节型(4例,33.3%),恶性雀斑(1例,8.3%)。按细胞形态分型以上皮样细胞型多见,其次为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Breslow厚度平均1.73mm。临床分期以I期多见。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均呈阳性表达。有随访资料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眼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肿瘤厚度和有丝分裂指数可作为预后相关指标。免疫组化HMB45、S-100染色有助于诊断。
王丽丽李永平张文忻刘辉张平林健贤
关键词:黑色素瘤眼睑皮肤
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3例(139只眼)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眼表泪膜检查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分析术后远期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与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的关系,分析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改变与术中使用MMC及术后滤过泡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小梁切除术后患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眼表活体染色增多,结膜上皮鳞状化生改变明显。高浓度MMC组术后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浓度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远期眼表上皮杯状细胞密度(GCD)与术中MMC的使用及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呈负相关。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患眼存在干眼表现。术中使用高浓度MMC可增加术后远期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术后远期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密度的降低与MMC的使用及隆起于眼表的滤过泡有关。
钟毅敏刘杏毛真林健贤黄晶晶王涛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杯状细胞
兔眶内植入国产珊瑚羟基磷灰石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1
2000年
探讨国产珊瑚羟基磷灰石 (HA)眶内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植入兔眶内后纤维血管化情况。方法 :在 18只兔眶内植入国产珊瑚 HA,于术后定期取出植入物作光镜与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18例中有 2例出现植入物暴露 ,无发生植入物暴露的组织学改变显示 :术后 6周时植入物已全部纤维血管化 ,仅有少许炎症细胞 ;发生植入物暴露的组织学改变显示 :植入物外围少许纤维血管长进 ,内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1国产珊瑚 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植入兔眶内后 6周可达到完全纤维血管化。 2植入物暴露的发生与纤维血管延迟内生和 HA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黄丹平刘金陵郭晓东李永平林健贤陈紫卿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类眶内植入物动物实验人工眼
兔角膜板层植入膨体聚四氟乙烯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为评价由上海塑料研究所生产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在角膜板层中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与角膜的附着方式,将孔径45μm、空隙率84%、厚0.16mm的EPTFE制成8mm直径的圆盘植入兔角膜板层中,裂隙灯观察并照相,术后2周、3周、1月、2月以及4月分别处死动物进行光镜检查。结果:32%的眼在早期出现较严重的角膜水肿以及新生血管,3周后自然消退;角膜纤维细胞能长入该材料的网孔内,并合成胶原纤维;缩主角膜未见营养代谢障碍性病理改变。观察4个月,角膜无溃疡坏死,无植入物脱出。结论: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达到与宿主角膜生物愈合的目的。
梁丹陈家祺李永平林健贤陈紫卿
关键词:膨体聚四氟乙烯生物相容性人工角膜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