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建国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著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大跃进
  • 1篇兴衰
  • 1篇学科
  • 1篇学科魅力
  • 1篇彰显
  • 1篇政府
  • 1篇政府职能
  • 1篇中共
  • 1篇中国工业化道...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书评
  • 1篇文革
  • 1篇文革时期
  • 1篇文化大革命
  • 1篇历史智慧
  • 1篇经济史
  • 1篇绩效
  • 1篇建国
  • 1篇建国初期

机构

  • 7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当代中国研究...

作者

  • 10篇石建国
  • 3篇武力
  • 1篇剧锦文
  • 1篇陈廷煊
  • 1篇曲韵
  • 1篇赵学军
  • 1篇董志凯
  • 1篇姜长青
  • 1篇徐建青
  • 1篇隋福民

传媒

  • 3篇当代中国史研...
  • 2篇中共党史研究
  • 2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国史研究中的...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革开放前东北国营企业管理经验的历史考察与评析被引量:1
2010年
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自东北开始,企业管理体制的探索亦是如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五三工厂经验"的推广,使得我国基本建立起仿照苏联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源自东北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独特创造,影响巨大,意义深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外部封锁、"左"倾氛围日渐浓厚和国内资本稀缺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建设,"工业学大庆"运动应运而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传统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活力。东北国营企业以其独特的经验创造,在促进共和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的同时,也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石建国
吸取历史智慧 彰显交叉学科魅力——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2010年
工业化作为经济现代化最基本的内涵和核心,其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进而向信息社会跃迁的过程。同时,世界历史还表明,由于各国自然禀赋、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之不同,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演进路径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各国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抑或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做出不同的工业化模式选择。中国的工业化肇始于落后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起点低、地域广、差别大、不平衡的现实约束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显现出自身的鲜明特点。高伯文教授近期出版了41万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是近几年来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又一重要成果。
武力石建国
关键词:书评
从一九六四年计划看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的酝酿与制定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以1964年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的酝酿与制定为例,详细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制定的背景、过程、步骤、方法以及制定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划经济运行中带有某种共性的特点与矛盾。这些特点与矛盾是计划经济体制内生的。由于中国国情的复杂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困扰,随着经济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负面影响逐步扩大,并最终为指导性计划所替代。
石建国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一、关于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发展道路选择的研究与评价对于建国初期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战略,当今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与视角,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建国初期,政府主动选择建立了传统的经济体制。这种体
石建国武力
文献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
1953-195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经济成长的重要阶段。这5年中,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努力,并接受苏联和其它友好国家的援助,克服资金、物资、技术力量严重...
董志凯武力徐建青剧锦文陈廷煊赵学军曲韵姜长青石建国隋福民
浅析“大跃进”对东北工业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按照原来国家关于"二五"计划的构想,东北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但"大跃进"运动的发动,从实践上改变了国家的最初设想。为了实现乃至超额完成国家和各级政府规定的生产任务,东北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超常速发展。重工业单兵突进式的"大跃进",不仅导致整个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而且加剧了工业内部不平衡的矛盾,造成了国民经济日益严重的困难局面。经济局面恶化与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事实,使得东北被迫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石建国
关键词:大跃进
“文革”时期放权改革对东北工业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毛泽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倡导的放权改革,是中国工业发展进程中又一次探索。东北地区作为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此次放权改革对其影响甚大:一方面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推后,工业生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却促进了东北"五小"工业的大发展。此次放权改革背景下的东北工业体制经历了由收到放的不成功探索,其运行则经历了一个停滞与推进、徘徊与勃兴的逆向互动过程。
石建国
关键词:放权绩效
东北工业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为边界及其调整
2009年
在东北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同时期,其政府职能边界不断调整,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变迁过程。政府职能边界的调整,是同每一时期政府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并辅之以意识形态的配合。基于"路径依赖"的理论和东北政府职能演变的历史,我们不仅能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亦能获得启示。
石建国
关键词:政府职能
略论20世纪60年代东北地区的工业调整被引量:2
2009年
"大跃进"的发动与持续,使得东北工业中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国民经济困难局面逐步加剧。这表现为工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农轻重关系比例失调;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常态等,从而不得不开始经济的调整工作。东北工业调整采取关停并转厂矿企业、精简职工、加强支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生产、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逐步使畸形的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此次调整主要是从压缩工业生产尤其是"五小"工业入手的,同时,这段时期并没有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技术实行大规模的更新和升级。从国际范围看,调整后的东北工业生产总体水平仍处在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在国内也落后于上海。调整后的工业状况是东北十年"文革"的经济起点,也成为改革开放后东北困境的远期动因。
石建国
中国工业化的路径转换与东北工业基地的兴衰被引量:2
2009年
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领导的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与东北工业基地利害攸关。第一次道路选择是从1949年至1978年,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这一时期,东北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以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来大力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第二次道路选择是从1978年到1997年改革开放的前20年,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改革开放为特征的外延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成为改革大业成本的承担者。第三次道路选择是从1997年至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东北将作为高精度加工产业基地,重振工业基地的雄风。
石建国
关键词:中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