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志岩

作品数:12 被引量:468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系统动力学
  • 3篇企业
  • 3篇技术创新
  • 2篇技术创新能力
  • 2篇仿真
  • 2篇城市
  • 2篇创新网络
  • 1篇动态仿真
  • 1篇动态仿真研究
  • 1篇动态竞争优势
  • 1篇动态性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信雅达
  • 1篇应用情境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创新
  • 1篇智慧城市
  • 1篇双核模型
  • 1篇匹配度
  • 1篇企业创新能力

机构

  • 12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中国工程院

作者

  • 12篇吴志岩
  • 8篇许庆瑞
  • 6篇陈力田
  • 3篇任宗强
  • 1篇郑刚
  • 1篇张素平
  • 1篇刘丝雨

传媒

  • 2篇系统工程理论...
  • 2篇科学学与科学...
  • 2篇管理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科研管理
  • 1篇管理世界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现代管理科学
  • 1篇国家治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张素平吴志岩
关键词:知识创新构成维度应用情境
战略构想、创新搜寻与技术创新能力演化——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建模与仿真研究被引量:27
2014年
本研究基于上层梯队理论、认知理论和知识结构视角,构建了从搜寻知识到创造知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量化战略构想、创新搜寻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和跃迁途径.第一,技术创新能力沿着“吸收能力主导一吸收、集成能力为主一吸收、集成和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路径重构升级;第二,维持在20%-50%之间的战略构想复杂度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路径跃迁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发现一方面可以弥补现有实证研究在技术创新能力重构升级途径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系统动力学在创新管理领域的应用范围,
陈力田许庆瑞吴志岩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动力学
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被引量:186
2012年
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着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未发展成为可自我调节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因此,未来城市发展必须走多种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此起源。国内外政府都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是尚缺乏智慧城市愿景、架构和模型的系统性思考,这阻碍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亟需根据我国国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业界和学界对智慧城市愿景缺乏深入研究和共识。从根本上讲,智慧城市愿景是指引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前提,它决定了智慧城市的愿景和战略目标,进而影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力安排与资源配置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研究的成果,以及走访国内部分省市所获得的调研资料,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愿景和战略目标,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学界缺乏对于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架构的论述与阐明。实际上,构建有效的智慧城市架构是实现智慧城市愿景的基础。有效的智慧城市架构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创造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将城市打造为学习和创新的沃土,实现智慧城市愿景。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国外文献整理和中国情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层四柱"架构。最后,现有研究在智慧城市建模方面存在缺口。实际上,智慧城市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结构和特征,需要建模进行分析,从而理清和量化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关键要素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实践提供工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供未来研究不断探索的模型。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缺乏智慧城市愿景、架构和模型的系统性思考,阻碍了我�
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
关键词:智慧城市
战略可调性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的机理——内外权变因素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针对战略柔性对产品创新能力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本文将其细分为战略可调性和组织可调性,以浙江省541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战略可调性在内外组织情境(环境动态性、组织可调性)的调节下对产品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战略可调性正向促进产品创新能力;环境动态性对这二者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组织可调性则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文贡献在于:第一,拓展了自组织理论和适合度景观理论在产品创新领域的应用,丰富了架构能力对企业产品创新作用的研究;第二,整合内外部权变理论,识别了战略可调性和产品创新能力关系的内外部边界条件,发现产品创新所需的战略层能力基础具有情境性。
许庆瑞陈力田吴志岩
关键词:产品创新能力环境动态性
核心 结合 空间 融合 智慧城市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2015年
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譬如环境、食品安全、能源和公共安全等。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生态恶化、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这类问题不断蔓延,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城市并未发展成为可自我调节并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因此,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走智能化、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许庆瑞吴志岩
关键词:城市发展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自我调节新型城镇化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的理论初探被引量:16
2014年
鉴于我国多数企业的创新活力不足,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别对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的理论进行探索,对创新中的资源禀赋、创新动力源、创新能力、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探究。此外,在问题导向的思路下,本文从理论溯源出发,探索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双核模型:创新能力体系和创新动力体系(及其相关的六个子系统)。
许庆瑞吴志岩
关键词:创新动力双核模型
技术创新能力的解构与动态演化:基于制造型企业的SD模型被引量:1
2011年
文章以调研的制造企业为原型,通过抽象构建了一个能力发展演变的系统动态模型,通过对能力解构与仿真研究资源投入与能力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制造能力仍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的基础,而整合能力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杠杆解。
任宗强吴志岩许庆瑞
关键词: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
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被引量:201
2013年
首先,本研究针对现有研究存在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界定与划分模糊的问题,基于"能力的本质是知识"的基础观点,从核心技术知识所处边界的角度出发,辨析了二次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关系。其次,针对目前学界缺乏严谨的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进路径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分析和归纳了转型背景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路径特征。研究表明:海尔集团作为以技术引进为起点的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演化是以二次创新能力为起点,向集成创新能力过渡,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动态累积过程。最后,本研究弥补了自主创新能力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吸收能力的构建是这种演化模式下的内在基础,历史压力和随机事件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外部推力的作用。本研究打开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演进过程的黑箱,联结并深化了动态能力观、演化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并对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中的异质性、匹配度与能力动态仿真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将传统资源观与网络嵌入观整合,提出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并定义了异质性与匹配度类型,通过对调研企业的抽象化数据处理,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了资源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及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在不断扩展的创新网络中合作时,要素(技术距离、产业距离、规模等)异质性产生匹配度的动态变化,当匹配度处于合理水平时才能形成互补性优势,从而产生持续动态能力。
任宗强吴志岩
关键词:匹配度创新网络
基于绩效反馈机制的组织能力重构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针对学界缺乏对能力陷阱识别问题考察的现状,本研究提出组织通过绩效反馈机制识别能力陷阱并进行跨越的动态模型,构建组织行为理论和能力重构理论间的联系,为学界理解能力重构的微观基础提供思路.相比于"组织竞争优势来源于前瞻式的战略预见"的主导逻辑,本文提出更符合管理者有限理性假说的能力重构思路:管理者通过后顾式、问题导向的组织搜索行为实现能力重构.其逻辑在于:"目标驱动的搜索决策"可被视为竞争优势的微观来源——合理的目标驱动搜索行为可以使组织因结构化惯例实现较为彻底的租金占用,这有助于管理者明晰应何时通过路径变异进行新的租金创造,以克服伴随组织惯例的能力锁定陷阱.
刘丝雨吴志岩许庆瑞
关键词:绩效反馈系统动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