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
- 作品数:65 被引量:271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双环己酮草酰二腙诱导脱髓鞘模型小鼠情绪及神经递质的变化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观察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诱导脱髓鞘模型小鼠情绪及神经递质的变化特点,探讨髓鞘脱失和再生过程中情绪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选36只C57BL/6雄性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予以正常饲料14周;慢性脱髓鞘组予以含0.2%CPZ粉末的饲料14周;髓鞘修复组先用含0.2%CPZ粉末的饲料12周,再换用正常饲料2周。采用LFB染色、免疫荧光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胼胝体区髓鞘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通过体质量、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及悬尾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的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多巴胺、二羟基苯乙酸和五羟基吲哚乙酸的浓度。结果慢性脱髓鞘组和髓鞘修复组胼胝体区髓鞘明显脱失(P<0.01),两组GFAP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慢性脱髓鞘组小鼠旷场实验总路程、中央路程及中央区活动时间均较其他2组明显减少(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中,慢性脱髓鞘组小鼠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OT%)和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OE%)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0.05);慢性脱髓鞘组及髓鞘修复组小鼠在悬尾实验中的静止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HPLC-ECD及ELISA测得慢性脱髓鞘组血清NE和5-HT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Z诱导的脱髓鞘模型小鼠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行为变化,可能与脑组织的髓鞘脱失以及脱髓鞘环境下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有关。
- 雷楚黄嘉璐陈昊炜胡俊周振华陈康宁
- 关键词:脱髓鞘单胺类神经递质抑郁
- A20基因修饰的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猪颈动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 背景: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近年来,微创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开始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显著降低了卒中的发生率,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 周振华
- 关键词:颈动脉再狭窄血管内支架基因修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内皮祖细胞
- 文献传递
- 血管内皮祖细胞种植支架的研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内皮祖细胞(EPCs)种植支架,为防止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提供新策略。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诱导培养法分离纯化脐血源性EPCs。一种支架表面涂布经EDC交联的胶原(A组),另一种涂布经EDC交联的胶原后再利用双官能耦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SPDP)与CD34抗体化学键合(B组),再将EPCs进行种植。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生长状况。结果EPCs能很好分离纯化。支架培养7d后,A组支架上的细胞不能完全覆盖支架,呈散在分布。而B组细胞基本能覆盖支架,实现了再内皮化,生物学功能良好,且细胞数明显多于A组。结论抗体耦联胶原的方法能有效实现血管EPCs的种植,可为防止血管介入后再狭窄提供新支架选择。
- 周振华李露斯陈康宁刘国军范文辉史树贵朱楚洪糜建红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抗体胶原
- Wingspan支架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
- 史树贵陈康宁周振华李光建刘渠吴敏
- 颈部动脉夹层的治疗
- 目的: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颈部动脉夹层的发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但是颈部动脉夹层的治疗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颈部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周振华彭婧陈康宁
- 关键词:卒中夹层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强化内科治疗的早期再灌注特点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强化内科治疗前后早期再灌注变化。方法 15例发生在大脑半球一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在强化内科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检查。利用SPM8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像进行预处理并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的变化,并对患者进行90 d的随访,主要结局为基于意向性治疗分析的90 d任何卒中事件。结果 15例患者经强化药物治疗后第7天,NIHSS评分从治疗前的(7.20±2.76)明显减低为(5.47±2.56)(P<0.01);随访第90天患者mRS评分从治疗前(3.93±0.26)减低为(3.00±0.66)(P<0.05)。所有患者无终点事件发生。ASL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24 h部分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 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强化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部分缺血部位的脑血流量,提高再灌注水平。
- 杨伟业陈康宁史树贵周振华胡俊蒲明军张超武文婧王健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自旋标记再灌注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被引量:37
- 2015年
- 目的对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对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本科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诊断为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确诊狭窄率≤50%,给所有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联合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归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双抗组),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归为单联抗血小板药物组(单抗组)。搜集入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神经功能残损量评分(NIHSS评分)及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1年内mRS评分情况、卒中复发及不良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搜集151例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单抗组及双抗组分别为52、99例,排除10例失访患者,最终分别纳入48、93例患者进入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单抗组与双抗组同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8.3%、2.1%)、非同侧卒中复发率(分别是2.1%、1.1%)、病死率(分别为4.1%、2.1%)无明显差异(P>0.05),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11.8%)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侧卒中复发组与卒中未复发组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6.70±5.16)%、(34.70±9.31)%,斑块面积分别为(86.15±17.15)%、(44.88±52.59)%,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不稳定斑块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颈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可能更安全。
- 蒲明军陈军杨伟业张超周振华史树贵陈康宁
- 关键词:脑卒中抗血小板聚集颈动脉狭窄
- PPAR-γ通过PI3K/Akt及NF-κB通路调控猪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血管重构
- 2014年
-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在猪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小型猪分为正常对照组(n=4)和介入手术组(n=8),介入手术组采用猪颈动脉支架植入建立动物模型,分为支架组(n=4)和罗格列酮(ROSI)组(n=4)。术后3个月,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及HE染色评估血管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kt及NF-κB的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支架段血管PPAR-γ、Akt、p-Akt及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①猪颈动脉DSA和HE染色结果发现支架组血管狭窄较ROSI组明显(P<0.01)。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支架组颈动脉血管p-Akt和NF-κB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ROSI组颈动脉血管p-Akt和NF-κB表达较支架组明显降低(P<0.01)。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支架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NF-κB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OSI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支架组明显增加(P<0.01),NF-κB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较支架组明显降低(P<0.01);Akt在正常对照组、支架组和ROSI组中的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及NF-κB的表达,从而改善支架植入术后的血管重构。
- 郑波杨源瑞周振华吴虹辰刘渠陈康宁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AKTNF-ΚB血管重构
- 颈部血管夹层诊治及102例随访研究
- 动脉夹层(Arterial Dissection)是指各种原因致使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动脉内膜进入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根据血管夹层形成部位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 ...
- 陈康宁史树责范文辉周振华胡俊刘渠
- 血管成形与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5例
- 史树贵陈康宁周振华李光建刘渠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