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翠
- 作品数:59 被引量:14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玉璜如何“统一”中国:以“夏后氏之璜”神话为中心被引量:5
- 2015年
- 失落的人类历史往往只能依靠最能幸存的物化遗存来重新发声,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历史进程的逐渐清晰呈现,正是得助于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的物化遗存如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尤其是长达八千年的玉石制品大传统与汉语文献所载宝玉小传统遥相呼应,为华夏礼乐文明形成和君子玉德、化干戈为玉帛等核心价值观由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证。本文以"夏后氏之璜"神话叙事为中心,立足于汉语语境"文学"发生于礼仪之本义和多重证据法,系统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玉璜的时空分布及其化异趋同进程,探寻"夏后氏之璜"神话背后的族群故事与文化认同,以及玉璜在礼制文明话语建构中的地位。
- 唐启翠
- 关键词:玉璜
- 大小传统互证互释:以“三礼”匕箸进食礼仪为中心被引量:1
- 2018年
- 匕箸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主要的进食用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传统和进食礼仪的重要物化符号。尽管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公布的匕、箸实物分别在距今七千年和六千年前,然而由于认知等级和材质易腐性等主客观因素,在钟鸣鼎食器物序列研究中相对薄弱,几千年来匕箸进食礼仪细节究竟如何亦是渺茫无知。考古实物和典籍记载的对读无疑是可行的研究方式之一。文章即通过系统梳理"三礼"文本所载进食礼仪及其用具,参照考古发现,重构早期中国匕箸进食礼仪的细节及其关乎"彝伦攸序"的社会意义,揭示文化大传统和文字书写小传统遥相呼应、互为阐释的方法论意义。
- 唐启翠
- 关键词:三礼
- 礼被引量:4
- 2014年
- 现代考古发现的礼仪遗存遗物与经典文献的论说遥相呼应、相为表里,提示"礼"不仅本质上是基于"身体思维"的认知形态和行为模式,而且是礼义(观念、制度)-礼仪(行为)-礼器(物化符号)三位一体的话语体系。个体的修身备德、事神致福上升为群体行为规范,继而升华为国家意识形态,且与时因革、世代传承,积淀为普遍认同和践履的文化传统。因此,礼制文明留给世人的是源远流长、有形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思想、技术遗产和文化空间,为当今文化复兴与价值观重建的时代命题提供了深植于本土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身体思维与文化遗产视野下对"禮"的知识考古,亦可反身助益文化遗产的深入认识。
- 唐启翠
- 关键词:身体思维文化遗产
- 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再考察被引量:3
- 2014年
- 文章从文献学和考古学视域出发,从书证和物证两方面考察了玉石之路山西道代县路段的情况,认为雁门关是玉石之路山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进而对丝绸之路和玉石之路的名实之争进行了反思,认为"玉帛之路"的表述更切近历史的真实。
- 唐启翠
- 关键词:丝绸之路
- 儒家神话论被引量:3
- 2011年
- 儒家有无神话?传统的文学本位观的神话研究和理性思维视野下,儒家似与神话无关。面对当今世界性儒学热潮,如何重新从儒家思想内部概念体系中发掘其文化价值和力量源泉以为回应,就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儒学话语体系中,虽然没有和西方"神话"一词完全相对应的概念,但却有着与myth意义相通的"神"、"圣"及无数的圣言、圣话和数千年的圣物所见证的"神话"。文章即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立足神话意象和神话历史语境,探究信仰支配下的神圣叙事,在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神话观的基础上,借镜于荀子"解蔽"精神和福柯"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求真思路,以及几千年来的宗庙礼乐实践的现实语境,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的当代课题,利用具有文化基因和原型编码意义的"神话"这一可以直接上溯到文明源头的超学科概念工具,介入中华文明探源和经学系统,论证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圣"、"德"、"天命"、"礼仪"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从神话与仪式的对应关联重新考察儒家思想的"礼乐"之根,超越儒道对峙的两千五百年小传统,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大传统与复数的"古史"线索。具体而言,"儒家神话"可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探源研究:以凤、麟、玉等圣物为代表的儒家神话意象系统;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尧舜禹汤文武"圣王谱系的儒家神话历史观;以天命、德、心、仁、义等为核心的儒家神话哲学关键词;以礼乐、孔庙祀典为核心的儒家神话仪式及其神圣空间;儒家经典编纂结构、程式性语词、仪式性盟誓等的神话编码;儒家思想发生期的神话信仰语境。
- 叶舒宪唐启翠
- 关键词:天人相应
- 声通于天:《周礼》鼓神话与礼制话语建构
- 2024年
- 在神话思维主导时代,话语象征人类的自我思考、言谈表达与宇宙持续性创造的关系及其表现。所有经由话语符号表达的事物皆可为神话。考古物象、图像、甲骨文、金文与文献等多种文本对读,可知《周礼》“六鼓”体系及其礼仪实践,皆是深植于鼓神话信仰的话语符号表征。鼓的材质、形制、纹饰、韵律、冒皮、楹柱及其附饰等艺术化物性策略形成一套鼓语:鼓是天雷之音、神灵寓体,是世界树的置换变形,是交通神灵渲染营造神人同在、君民同庆氛围的特殊“语言”,也是标举圣王天命君威圣德、明序别等、号令警戒的符号表征。从而形成了鼓为“乐君”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降神—降福、辟邪趋吉、美善风俗等礼乐话语。鼓神话信仰是鼓语和礼制话语建构的信仰之根。
- 唐启翠
- 关键词:《周礼》
- 神话历史与玉的叙事——《周礼》新证
- 经学时代,人们对《周礼》的信或疑,往往与政治立场、道统、学统密切关联。真伪之辩及其成书年代认证,是一种言说性的存在,基本上不关涉历史现实的确认和解释。而随着经学传统的终结和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周礼》研究散落到史学、礼学、...
- 唐启翠
- 关键词:神话历史《周礼》经学传统西周时期成书时代
- 新文科理念下《文心雕龙》题名匠心再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当下的新文科理念及其实践,已日益引发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在学术研究层面,新文科核心理念与实践目标之一,就是打破既有学科界限,运用跨学科知识、理论视阈,切实解决中国本土学术问题。《文心雕龙》书名由来及其命意的解读,聚讼已久。争讼目光聚焦在“文心”与“雕龙”所指及其语义关系上,而对“文心”“雕龙”背后深远的玉石文化信仰及其相关的技艺、礼制等对文论话语的形塑尚未申论。文章从琢玉雕龙之喻切入《文心雕龙》“雕龙驰响”“雕琢其章”“金相玉式”“金声玉振”等论文话语实践及其历史文化语境,考察“雕龙”如何从制器术语转而成为文论术语,即如何在物质(质地温润坚密、瑕瑜互见)、技艺(琱琢瑑理研玩)、信仰(天地精骨、不死不朽、佑体通神)与制度(佩玉比德、玉音节步)等四个维度深刻地形塑了文论话语典范表述及其隐含的“文心”:复礼述作、沟通天人、树德建言、德音传承、人文雅正。
- 唐启翠
-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德
- 东房与“再生”圣地——从冠礼空间看中国神话历史
- 2010年
-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 唐启翠
- 关键词:神话历史
- 神话、仪式与象征——《礼记》的文化阐释
- 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与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等,为《礼记》研究带来了新材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新材料的发现,并未带来对《礼记》的认识清晰化,反而更加凸显其复杂性。在今本《礼记》是后人编纂、辑改的共识下...
- 唐启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