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起顺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1篇定向分化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化
  • 1篇击伤
  • 1篇脊髓损伤大鼠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骨髓间充质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分化
  • 1篇干细胞
  • 1篇BMSC
  • 1篇充质干细胞
  • 1篇冲击伤
  • 1篇大鼠脊髓

机构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王宝兰
  • 2篇张小宁
  • 2篇张起顺
  • 2篇李忠伟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冲击伤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良探索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索一种制作稳定性强、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模型的简易方法。方法:应用简易重物坠落打击装置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组(5g×8cm)、重度损伤组(5g×16cm)模型和假手术组,每组大鼠均n=10。通过运动功能评分法(BBB)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两组大鼠功能及病理的变化特点,以评价该制作方法的可靠性。结果:BBB评分显示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中度损伤大鼠的恢复明显优于重度损伤大鼠(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脊髓损伤后脊髓结构紊乱,有胶质瘢痕及空洞形成,重度损伤组脊髓空洞面积明显大于中度组(P<0.05)。结论:该方法制作的大鼠脊髓模型能将不同打击力度造成的损伤区分开,并且模型的行为学与病理学结果相吻合,说明此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一致性,适合脊髓损伤实验研究的应用。
张小宁张起顺李忠伟王宝兰
关键词:脊髓损伤
BMSC定向分化为神经干样细胞后移植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定向分化为神经干样细胞后进行移植,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适宜的移植时间。方法取培养至第3代的BMSC,将其定向分化为神经干样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鉴定。移植前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细胞,移植时将其缓慢输注到损伤部位。实验分3组,移植Ⅰ组和移植Ⅱ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和2周进行移植,对照组操作同移植Ⅰ组,仅将移植用细胞悬液改为等量的生理盐水。移植后1~6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采用荧光免疫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及神经纤维再生的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的病理学改变。结果BMSC诱导培养3d后,神经巢蛋白呈阳性表达,将诱导后的细胞球继续培养,可见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丝蛋白(NF200)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移植后两移植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Ⅰ组尤为明显。2个移植组均有大量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神经巢蛋白双阳性细胞及部分BrdU和NF200双阳性细胞填充于脊髓损伤区,同时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O.05),而移植Ⅰ组神经功能的改善较移植Ⅱ组更加明显。结论BMSC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干样细胞,将其移植后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脊髓损伤1周后的移植效果优于损伤2周后移植。
张小宁张起顺李忠伟王宝兰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脊髓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