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人称指示语的认同功能
- 2010年
- 人称指示语一直是语用学中备受关注的一块,但大多数相关研究都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借用修辞学家伯克的"认同"论,从修辞学的角度解析人称指示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可以发现人称指示语的特殊用法具有的同情认同功能以及误同功能。
- 林斌
- 关键词:伯克人称指示语
- 悲金悼玉 通灵之才——细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 2019年
-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被忽略的"点题"之篇。从表层看,《红楼梦》第十七回以贾政及众清客为对照,突出表现了贾宝玉充满灵性的诗才。但在深层层面,在这场"试才"中,贾政与贾宝玉围绕林黛玉、李纨和薛宝钗展开对话,以草蛇灰线的形式伏下解读三位女性的关键词,暗示她们各自为"情""礼"矛盾所困的悲剧,首次展示贾宝玉的"通灵之才"在于背离正统儒家观念,由"情"而至的识人深度,以及对悲剧的感知度和悲悯度。
- 林斌范圣宇
- 关键词:红楼梦儒家性灵
- 传统遗产研究与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对立叙事与协商被引量:9
- 2021年
- 从叙事因果关系、反转及角色设定角度解读,传统遗产研究与批判性遗产研究之间存在诸多观点冲突。传统遗产研究视遗产为被保护客体,专家为行为主体,普通大众为对立者,讲述了骑士拯救公主的英雄故事,强调“人”与“物”(遗产)的紧张关系;而批判性遗产研究则把遗产地设定为工具,个人为主体,讲述寻找自我的旅途故事,强调“人”与“物”的良性互动。与“物”“人”关系相交织的,是二者对“中心”与“边缘”的讨论,体现为对西方和非西方遗产观念合法性的不同强调。尽管呈现出叙事对立,二者也开始协商如何平衡“物”与“人”之间既静态又动态的链接,以及国际与本土的对话。
- 林斌尤泽顺
- 群际道歉诉求修辞分析——ABC电视节目《吉米鸡毛秀》事件的冷思考
- 2017年
- 本文以2013年"ABC吉米鸡毛秀"事件为例,分析群际道歉诉求的修辞对象、修辞目的和修辞策略。群际道歉诉求的修辞对象以递增式追责纳入负有直接责任的冒犯者、负有间接责任的第三方及至负有严格责任的冒犯者所在集体;并在追求"想象共同体"的最大化中向群内异议成员以及群际潜在同情者致辞。修辞目的呈现出一种从表层经中层到深层的递进式演进,表层目的为惩罚责任方;中观目的为获取群际及群内"共情";其深层目的是为本群体"增权"。在修辞策略方面,赫尔玛格拉斯的"争议点理论"及亚里士多德的"理、情、格"三种基本说服方式,在当下时代语境中可古为今用,有效帮助诉求方达成修辞目的。
- 林斌林大津
- 关键词:修辞分析
- 影视欣赏与跨文化交际教学被引量:2
- 2006年
- 大部分人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电影教学存在一个共同误区,认为电影是一个传授手段,利用影片教学就是放放电影,其效果十分有限。而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影片视为一个实践手段,一个自我评估手段,影片教学这个方法的效果也许不是那么有限。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播放了《刮痧》这部影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跨文化差异分析,把影片教学当作一个实践手段和评估手段,不仅解答了学生对与该课程实际意义的困惑,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趣。
- 林斌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影视教学跨文化差异《刮痧》
- 从模因论看“x门”
- 2009年
- "x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修辞表达。本文结合模因论,探讨了"x门"的模因性质及其修辞效应。从其发展过程来看,"x门"是个当之无愧的强势模因,而其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复制传播,是因为像大部分强势模因一样,不但形式优美,表达经济,而且能产生类比效应,并为使用者带来赶时髦的心理满足感。
- 林斌
- 关键词:模因论修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