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璟川
- 作品数:63 被引量:192H指数:9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脊椎畸形矫正仪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脊椎畸形矫正仪,主要包括圆弧支架、以及安装于圆弧支架上的横向调节轨道总成、纵向圆调节柱总成和万向节总成。其中,所述横向调节轨道总成用于脊椎的水平矫正,纵向圆调节柱总成用于脊椎的垂直矫正,万向节总成,其用于...
- 史建刚孙璟川王元费春
- 文献传递
- 基于机械臂的颈椎前路手术机器人系统
- 2021年
- 为解决医师手工开展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痛点,基于机械臂设计了颈椎前路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设计中,完成了颈椎术中定位匹配系统,推导了磨钻工具与机械臂、光学导航的标定,并应用了基于六维力传感器的机械臂柔顺控制技术。通过对颈椎全段模型骨进行磨钻试验,确认颈椎前路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手术精度达到要求,可应用于临床手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 张铭杰叶震史建刚吴炳坚吕燕孙璟川
- 关键词:机械臂机器人颈椎手术
- 椎动脉扭曲对颈椎横突孔解剖形态影像学改变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探究椎动脉扭曲与横突孔解剖形态的改变规律。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颈椎增强CT确诊为椎动脉扭曲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其他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椎动脉扭曲及先天性横突孔狭窄、椎动脉缺如、椎动脉瘤等畸形、口腔内假体伪影导致测量困难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测量观察组椎动脉扭曲邻近节段及对照组各节段的横突孔面积(TF)与椎动脉截面积(VA),测量扭曲节段内径段长度、椎动脉长度并计算该段椎动脉扭曲系数(s)数据,分析患者影像资料及基本临床信息。
结果
观察组受累节段中C4节段为(25.91±10.13) mm2、C6节段TF为(31.93±17.91) mm2,高于对照组[(22.11±8.67) mm2,(27.19±7.89)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F与VA、s均呈正相关;观察组平均年龄(68.25±12.03)岁、血压(45例)及女性比例(39例)高于对照组[(61.32±11.32)岁,23例/2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C4、C6节段横突孔的面积可受累于椎动脉扭曲而扩大,可能与C6和C4横突孔周围骨质易发生退变有关,高龄、高血压及绝经期女性是横突孔扩大的危险因素。
- 闫廷飞孙璟川范丽望云杨勇陈德玉史建刚史国栋
- 关键词:横突孔影像学
- 一种脊髓打击性损伤模型构建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脊髓打击性损伤模型构建装置,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包括:卡扣机构,所述卡扣机构包括卡板,所述卡板的一端设置有子板,所述子板远离卡板的一端设置有母板,所述母板内设置有阻力机构,所述阻力机构包括第二弹簧,所述母...
- 孙凯强周璇孙璟川史建刚阎琛
- 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变化与效果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6年
-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椎椎间孔狭窄通常需要手术方式治疗,其方式主要包括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以及颈后路椎间孔减压,何种为最佳的方式仍未有定论,随着融合器技术革新,使得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目的: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后疗效与椎间孔相关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132例,评价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和臂部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患者影像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32例治疗后获得平均25(4-2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间盘前端高度、椎间盘后端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面积、融合节段的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间盘后端的高度与椎间孔的面积正相关(r=0.427,P=0.000),而融合节段Cobb角的增加则与椎间孔的大小负相关(r=-0.273,P=0.003)。椎间孔的面积与臂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负相关(r=-0.502,P=0.000)。提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够使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显著变大,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的大小与轴性疼痛负相关。椎间盘高度的重建对扩大椎间孔十分必要,然而融合节段曲度的增加对扩大椎间孔并无帮助。
- 张斌史建刚史国栋刘洋郑冰孔庆捷王海波孙璟川王元
-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椎间孔融合节段融合器
- 一种脊柱脊髓损伤物理定位诊断服饰
- 本发明涉及一种脊柱脊髓损伤物理定位诊断服饰,所述的脊柱脊髓损伤物理定位诊断服饰为可穿脱的仿形柔软弹性贴身衣物,或仅覆盖部分肢体的皮肤表面贴膜,或3D打印模型,所述的衣物、贴膜或模型表面设有依据神经分布和神经线走向的神经支...
- 史建刚陈可夫孙璟川
- 文献传递
- 脊柱量化矫形器术中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 目的:评价“脊柱量化矫形器”经颈后入路术中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脊柱量化矫形器”辅助下经颈后路手术治疗的2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12~...
- 史建刚史国栋许国华陈德玉郭永飞许鹏侯洋陈宇杨海松王元孙璟川
- 关键词:寰枢椎脱位复位矫形器脊髓压迫症脊柱融合术
- 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多节段严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术式。方法报道1例接受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治疗的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例,介绍手术步骤并分析临床资料。手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游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节段上下椎间盘的松解、游离肋骨、放置椎板固定板、游离椎板)、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钛棒、前移椎体骨化物复合体。结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改善率为75%。手术耗时480 min,术中出血1 000 mL,术前测量椎管狭窄率为86.6%(T2/3)、68.2%(T4),术后椎管狭窄率降低为58.8%(T2/3)和45.9%(T4)。结论胸椎后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通过后方入路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进行游离,借助钉棒系统将椎体骨化物向腹侧推移,达到对脊髓的直接减压。该病例证明此技术治疗严重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可行性,且技术简单,操作均位于椎管外,无需切除骨化物,理论上减压操作安全有效,但该技术的临床效果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 孙璟川袁笑秋王元徐锡明郭永飞陈德玉缪锦浩侯洋陈宇史建刚
- 关键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 猪脊髓栓系综合征神经轴性牵拉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建立猪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模拟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18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暴露L1~5脊髓;对照组:暴露L1~5脊髓后于L1~5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实验组:暴露L1~5脊髓并于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后,均匀撑开L1~5椎间隙。于各时间点对3组动物行X线片、后肢行为学、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L1~5椎体间高度、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脊髓、神经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动物撑开后L1~5的椎体间高度较撑开前增高,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体感诱发电位P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脊髓表面的血流减少(P<0.05);撑开后出现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障碍;脊髓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坏死,胞质内可见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神经根组织可见组织水肿、细胞结构疏松,部分神经束膜损伤。结论通过松解猪腰椎后柱结构均匀撑开椎间隙的方法可以建立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临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为深入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奠定了实验基础。
- 孔庆捷吴钊孙璟川王元徐锡明杨勇史建刚
-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动物模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尿动力学
- 颈椎间盘解剖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X线片测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盘高度,提出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的3种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颈椎病患者,测量侧位X线片上C2~7椎间盘高度。根据Pfirrman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解剖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Ⅰ~Ⅱ级)、自然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Ⅲ级)和病理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Ⅳ~Ⅴ级),比较分析3组椎间盘高度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4±19.6)岁,男性57例,女性39例;59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25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为混合型颈椎病。解剖高度组椎间盘平均高度为(7.7±1.2)mm,自然高度组为(7.1±0.9)mm,病理高度组为(5.9±1.0)mm,3组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3~4、C4~5、C5~6、C6~7椎间盘解剖高度和自然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的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5 mm(0.62,0.65)、6.95 mm(0.63,1.00),7.75 mm(0.49,0.85)、6.10 mm(0.89,0.43),7.75 mm(0.59,0.77)、6.95 mm(0.66,0.91)和7.85 mm(0.61,0.89)、5.95 mm(0.86,0.73)。结论颈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有解剖高度、自然高度(退变高度)和病理高度3种状态。颈椎病前路手术时应关注术前椎间盘高度,撑开至自然高度为宜。
- 王顺民徐锡明杨勇王元孙璟川孟亚轲郭永飞杨海松史建刚
- 关键词:颈椎间盘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