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博

张博

作品数:20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4篇振荡
  • 4篇夏季
  • 4篇季风
  • 3篇东亚冬季风
  • 3篇冬季风
  • 3篇气候
  • 3篇南半球
  • 3篇环流
  • 3篇降水
  • 3篇大气热源
  • 2篇低频振荡
  • 2篇电路
  • 2篇匹配电路
  • 2篇频段
  • 2篇气相互作用
  • 2篇微带
  • 2篇谐波
  • 2篇谐波抑制

机构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常州市气象局

作者

  • 20篇张博
  • 8篇陈隆勋
  • 7篇何金海
  • 4篇钟青
  • 3篇赵滨
  • 2篇李薇
  • 2篇王跃男
  • 2篇朱艳峰
  • 2篇周秀骥
  • 2篇吴士杰
  • 2篇王友保
  • 1篇李维亮
  • 1篇陈桦
  • 1篇张瑛
  • 1篇刘煜
  • 1篇林万涛
  • 1篇赵平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第五届副热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热源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首先利用NCEP/NCAR第一套(1961-2000年)和第二套再分析资料(1979-2000年)、ECMWF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和日本GAME再分析资料集(1998年)计算了各资料集逐日大气热源分布,...
张博
关键词:大气热源青藏高原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对大范围大气热源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可以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间激发出一支沿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白令海峡-北极的热源波列,这支波列可能会影响到北美地区.另外,当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偏东(西)偏南(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偏南(北),年际变化上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相向而行,背向而去”的关系,而高原东部的热源强迫似乎是其一种热力解释.
王跃男张博陈隆勋何金海李薇陈桦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冬季大气冷源在海地气相互作用4年振荡中的作用
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及奇异值分解方法,讨论了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冷源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海洋环流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东部异常强(弱)冷源可以使随后我国东部维持异常偏北(南)风,并诱生出赤道太平洋地区...
张博陈隆勋周秀骥赵滨
关键词:青藏高原海表温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亚洲和南半球大气冷(热)源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2009年
利用NCAR 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几种现实大气热源分布情况,讨论了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冬季1月大气冷(热)源对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冬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1月东亚地区和澳大利亚上空大气冷(热)源与东亚冬季风环流关系密切,南半球澳大利亚附近的非绝热加热可以激发出澳大利亚北部的热低压系统,东亚大陆东部的大气冷源可以使东亚大陆低空出现冷高压,基本上模拟出东亚季风系统冬季主要环流成员;(2)亚洲地区西部及其对应的南半球印度洋非绝热加热与印度冬季风环流关系密切,同样对东亚冬季风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亚洲大陆西部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可以加强冬季南海的越赤道气流并能调整阿留申低压的位置。
赵滨钟青何金海张博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夏季青藏高原热源低频振荡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被引量:35
2009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降水资料,诊断和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年1978年、涝年1999年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与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低频热力过程的经、纬向传播,结果表明:197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20d周期为主的振荡,交叉谱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热源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在10~20d频段存在显著相关,且青藏高原激发的周期为10~20d的低频振荡热源在纬向上呈现出驻波形式;1999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存在30~60d周期为主的振荡,热源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在30~60d频段存在显著相关。
王跃男陈隆勋何金海张博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长江中下游降水季节内振荡
简单海气耦合模式中海洋运动方程的非线性项对ENSO循环的影响
本文利用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研究海洋运动方程中非线性项对ENSO循环的影响,即讨论海洋运动方程中的纬向非线性项、经向非线性项、同时加入纬向及经向非线性项对ENSO循环的影响。同时,讨论了ENSO循环对海洋运动方程非线性项的敏...
张博林万涛何金海
关键词:非线性ENSO循环
文献传递
简单海气耦合模式的非线性项对ENSO循环的影响
本文从在ZC模式的大气和海洋运动方程中分别加入纬向非线性项、经向非线性项和同时加入纬向及经向非线性项入手,从而探讨了非线性项对ENSO循环所能产生的影响,并讨论了ENSO循环对大气和海洋运动方程中非线性项的敏感性问题.主...
张博
关键词:海气耦合模式非线性项ENSO循环
文献传递
3S技术在葫芦岛市人影作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天气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历过无数次自然灾害。人类也在不停地了解天气现象并探索如何防范自然灾害,更试图尝试如何改变天气现象。目前人工增雨工作被认为是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最有效手段,而大力开发空中...
张博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RSGISGPS
文献传递
MM5对中全新世时期中国地区气候的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MM5模式结果与地质记录的对比表明,这个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全新世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模式模拟的降水变化与地质记录吻合得较好。区域模式的结果比全球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模式结果显示: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升高,夏季升温超过冬季。同时,中国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而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减少。中国东部30°N以北地区夏季风增强;中国东部的冬季风减弱。从一系列敏感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在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风场和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的影响,其对降水变化的影响超过50%。其次受地表状况和植被变化的影响,植被的变化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使得在冬季和夏季中国地区均升温;而且,对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变化的影响最大超过25%。地球轨道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较大,造成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在冬季降温,在夏季升温;同时,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与植被变化的影响相当。中全新世时,大气中CO_2的体积混合比为280×10^(-6),CO_2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气温降低,但量级较小。影响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植被变化、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和CO_2浓度变化。
刘煜何金海李维亮陈隆勋李薇张博
关键词:中全新世植被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被引量:65
2006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陈隆勋张博张瑛
关键词: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