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燕 作品数:39 被引量:62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 被引量:29 2008年 以黄土高原从北向南不同地区典型土壤类为对象,采用Bremner淹水培养法,研究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期间矿化出的部分NH4+-N会被粘土矿物固定,固定量因土壤不同而异,因此在测定有机氮矿化量时,只有考虑这一部分氮素,才可获得可靠结果。不同土壤有机氮量矿化明显不同,表现为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从南到北氮素矿化量呈减小趋势。添加C/N低(C/N比为21.7)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tativa)茎叶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而添加C/N高(C/N比为43.3)的长芒草(Stipa bungeana)会促进矿质氮的生物固定;不同类型植被土壤间在培养20、40d和60d时的矿化量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177、0.0109和0.0073),均表现为均为林地土壤>裸地土壤>草地土壤>农田土壤;从平均看,加(NH4)2SO4后有机氮矿化量有一定减少。在不同培养阶段,不同土类间氮素矿化率不同,在20d和40d时存在显著差异(p分别为0.0092和0.0381),60d时差异不显著,不同土类氮素矿化率的大小顺序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简育干润均腐土,这一结果说明在淹水条件下,黄土高原土壤从南到北易矿化氮所占全氮比例呈增加趋势。 李紫燕 李世清 李生秀关键词:黄土高原 土壤氮素矿化 ZnO NPs对四种豆科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发芽试验,探究了纳米氧化锌(ZnONPs)对食用类及饲料类豆科植物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ZnONPs(10、50、100、200、400、800 mg·L^(-1))处理的4种豆科植物的发芽率与对照(无添加ZnONPs)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随着ZnONPs浓度的增加,豌豆和绿豆幼苗的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的生物量呈减少趋势。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4种豆科植物表现出对ZnONPs不同的敏感性,其根长的剂量反应阈值分别为200、100、50、50 mg·L^(-1),超过浓度阈值,4种豆科植物的根长相比对照显著降低。最大浓度800 mg·L^(-1) ZnONPs处理对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68%、75%、83%、85%,呈现出较高的植物毒性。通过测定4种豆科植物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发现高浓度(100~800 mg·L^(-1))ZnONPs处理对豌豆和白三叶草幼苗的胁迫作用强于绿豆和紫花苜蓿。豌豆、绿豆、紫花苜蓿、白三叶草幼苗的锌含量均随着ZnONPs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从对照的9.17、12.04、8.98、17.84 mg·kg^(-1)增长到83.96、82.96、212.48、263.21 mg·kg^(-1)。研究表明,不同种类豆科植物对ZnONPs的敏感性不同,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草、紫花苜蓿、绿豆、豌豆。 彭晴晴 杨静雅 钟民正 邢洋洋 李紫燕 李紫燕 周莉娜关键词:豌豆 绿豆 紫花苜蓿 白三叶草 有机肥配施氮肥对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品质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22年 在西北旱地冬小麦进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试验,共设5个处理,有机肥(牛粪,M)施用量30 t·hm^(-2),配以不同量的化学氮肥(0、75、150、225、300 kg N·hm^(-2),分别用M+N_(0)、M+N_(75)、M+N_(150)、M+N_(225)、M+N_(300)表示)。试验进行3年后,连续两年(2018、2019年)测定小麦产量、品质和土壤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氮肥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的M+N_(0)处理;M+N_(150)、M+N_(225)和M+N_(300)3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M+N_(75)处理,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除淀粉含量外,有机肥配施氮肥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伸性均显著高于M+N_(0)处理,且M+N_(150)、M+N_(225)、M+N_(300)处理均显著高于M+N_(75)处理,但3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M+N_(150)处理两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最高,显著高于M+N_(0)、M+N_(225)、M+N_(300)处理。2018年M+N_(150)处理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9年,除L-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外,M+N_(150)处理的其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N_(0)和M+N_(225)处理。相关分析显示,MBC与MBN呈极显著正相关,MBC、MBN与CBH、NAG、AKP均呈显著正相关,MBN与TN呈显著正相关、与NO_(3)-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品质、土壤生物学特性等因素,M+N_(150)更有利于西北旱地麦田的可持续利用。 马龙 王书停 史雷 张然 王楷 郑伟 李紫燕 李紫燕关键词:小麦 有机肥 氮肥 土壤酶活性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7 2003年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这些方程中的参数,如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粒重等均表征着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从现有文献看,灌浆速率是决定籽粒重量的关键性参数,而灌浆持续期与籽粒重量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小麦开花时有相当数量的贮藏性物质以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形式贮藏在叶片、茎鞘和茎秆中,在籽粒灌浆期间分解并向籽粒转移,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达1/3以上,描述物质转移的指标包括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小麦遗传特性、养分供应水平和气候条件均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的物质转移,如杂种小麦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明显高于亲本,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灌浆期间受到干旱胁迫时,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增加;环境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素)状况对小麦灌浆过程及相关参数有显著影响。过去虽? 李世清 邵明安 李紫燕 伍维模 张兴昌关键词:小麦 灌浆特性 影响因素 农业高校主动参与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以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4 2019年 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是农业高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探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途径,更是农业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针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与特点,设计了主动参与式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深入农业生产实践开展调研、采集样品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样品分析,进而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形成实验报告并用于指导生产。使实验教学实现了从被动验证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既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升了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与掌握,还让学生认识了农业生产,培养了"爱农业、爱农村"的情感。 李小涵 张红 李紫燕 郑险峰 石美 李景林 王朝辉关键词:实验教学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2023年 为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减肥增效的内在机制,依据7年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为主处理,配施有机肥(用量30 t·hm^(-2))和不施有机肥为副处理,单施化肥处理分别记为N0、N75、N150、N225、N300,配施有机肥处理分别记为MN0、MN75、MN150、MN225、MN300。在分蘖、拔节、开花、灌浆、成熟期采集植株地下(0~20 cm根系)和地上部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而千粒质量则逐渐下降。配施有机肥处理有效穗数较单施化肥处理整体提高7.1%。MN150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到6311 kg·hm^(-2)。单施化肥处理籽粒对氮素的吸收主要通过花前氮素转运,而配施有机肥处理花前氮素转运和花后吸收对籽粒氮素积累作用同等重要。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9.80%、33.10%。花前氮素转运以茎秆为主,花后氮素积累量在MN150处理最高。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降低施氮量在增加氮素利用率与农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适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单施化肥和配施有机肥分别在N225、MN150处理达到最高,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分蘖、拔节、开花和灌浆期分别提高25.94%、12.88%、9.90%和12.35%。综合来看,有机无机肥配施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既能促进冬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又有利于保证西北旱地冬小麦稳产高产。 王书停 李文广 蔡慧芳 马龙 王楷 李紫燕 翟丙年关键词:冬小麦 配施 氮素吸收利用 硝酸还原酶 氮肥对半湿润区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006年 以9430、小偃6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在年均降水量632 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3种基因型冬小麦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遗传差异是控制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期、活跃灌浆期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基因型差异看,商188、小偃6号和9430的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期分别为17.20、14.15和14.13 d,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分别为28.14、23.90和23.89 d,活跃灌浆期分别为29.00、26.40和26.88 d,商188显著大于9430和小偃6号,而小偃6号与9430间差异不显著.氮肥与基因间存在互作,但总体上氮肥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期、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活跃灌浆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0.679和0.627(P<0.01),是影响粒重的关键因子. 李紫燕 李世清 伍维模 邵明安 张兴昌关键词:冬小麦 基因型 灌浆特性 氮素营养 一种农田施用有机肥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农田施用有机肥的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有机肥腐熟;施肥;覆土。该方法采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合理混施,该方法施肥时间科学、施肥方法正确,将有机肥充分发酵腐熟,于秋季施入,并要与表土充分混匀施入施... 翟丙年 李紫燕 郑伟 赵志远 马臣 刘艳妮文献传递 一种压膜覆土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膜覆土机,包括具有双地轮的机体,机体前端的两侧分别设有覆膜装置,覆膜装置设置在地轮外侧,覆膜装置包括安装卷筒地膜的中心轴,中心轴两端通过连接杆与机体连接,覆膜装置后方设有翻土器,翻土器设置在地轮前面... 李紫燕 郑伟 黄冬琳 李良娜 李佳昊 翟丙年旱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机理与循环特征研究 张兴昌 李世清 邵明安 李生秀 李凤民 党庭辉 郑纪勇 樊军 赵允格 王力 李紫燕 本研究证明了土壤有效氮损失主要以径流流失为主,而有机质和有机氮主要随泥沙流失;揭示了流域不同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氮素流失关系为: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质流失减少,矿质氮流失有所培大。利用15N示踪技术,验证了养分流...关键词:关键词:土壤氮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