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云

作品数:47 被引量:472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9篇学位论文
  • 5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封堵
  • 9篇动脉
  • 9篇心脏
  • 9篇血管
  • 8篇造影
  • 8篇室间隔
  • 8篇介入
  • 8篇介入治疗
  • 7篇心血管
  • 7篇手术
  • 7篇缺损
  • 7篇间隔缺损
  • 6篇室间隔缺损
  • 6篇术后
  • 6篇细胞
  • 6篇封堵器
  • 5篇导管插入术
  • 5篇心脏病
  • 4篇心脏导管
  • 4篇心脏导管插入...

机构

  • 18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清华大学
  • 9篇北京协和医院
  • 8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苏州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7篇王云
  • 18篇蒋世良
  • 16篇赵世华
  • 16篇徐仲英
  • 14篇黄连军
  • 13篇凌坚
  • 12篇张戈军
  • 11篇郑宏
  • 8篇胡海波
  • 8篇戴汝平
  • 5篇黄尚志
  • 5篇金敬琳
  • 4篇韩冰
  • 4篇王铮
  • 4篇向阳
  • 4篇张浩
  • 4篇张岩
  • 4篇刘延玲
  • 4篇王浩
  • 3篇金征宇

传媒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5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2005北京...
  • 1篇中华医学会麻...
  • 1篇全国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8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1995
  • 1篇199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415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随访1周-4.5年)并发症74例,对此作回顾性分析,将74例并发症患者分为术中和术后(撤出输送鞘管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2.05%(382/41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3%(74/415)。415例中封堵术中发生并发症13.98%(58/415),包括心律失常2.65%(11/415),主动脉瓣返流3.61%(15/415);释放封堵器后残余分流6.81%(26/382),其中术后发生溶血0.52%(2/382);封堵器脱落、心脏压塞、三尖瓣损伤、二尖瓣损伤、医源性VSD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各1例(各占0.24%)。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4.19%(16/382),包括心律失常2.09%(8/382),其中伴左室进行性增大0.52%(2/382),术后2天及2年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临时及永久起搏器各1例(各占0.26%);头痛1.05%(4/382);股动脉血栓形成0.52%(2/382),三尖瓣损伤及穿刺点出血各1例(各占0.26%)。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迟发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严格地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蒋世良徐仲英黄连军赵世华郑宏凌坚张戈军金敬琳戴汝平刘延玲王浩王云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
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消毒法微生物安全性评价
王云
关键词:游离氯氯胺动力学模型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的心血管造影诊断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 (PA/IVS)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6例PA/IVS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结合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电子束CT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6例行心血管造影均明确诊断 ;行X线胸片 16例初步定性诊断 ;超声心动图检查 16例 ,明确诊断 15例 ,误诊 1例 ;电子束CT检查 2例 ,清楚显示肺动脉发育。结论 PA/IVS诊断主要依靠心血管造影。造影中应重点注意右室、肺动脉发育情况 ,体肺侧支及是否伴有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
支爱华蒋世良凌坚黄连军赵世华张岩张戈军王云戴汝平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右心室发育不良
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时的麻醉——369例总结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介绍小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心导管及造影检查时的麻醉体会。  方法 :选择 36 9例先心病施行心导管或左右心室造影检查的患儿 ,其中左向右分流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86例 ,肺动脉瓣狭窄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例 ,右向左分流复杂畸形 2 72例。麻醉前常规禁食。入室后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及血压 ,记录基础值。患儿面罩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后 ,静脉注射东莨菪碱 0 .0 2 mg/ kg、氯胺酮 1~ 2 mg/ kg。待患儿意识消失后肌肉注射氯胺酮 6~ 8mg/ kg+氟哌啶 0 .15~ 0 .30 mg/ kg维持 ,或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 1~ 2 mg/ kg加深麻醉。  结果 :术中经过基本顺利。全组共 18例出现不同程度腹胀、呕吐、呛咳、心律失常、顽固性缺氧等并发症 ,发生率4.88% ,其中 1例死亡 ,死亡率 0 .2 7%。  结论 :小儿重症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时 ,麻醉有其特殊性。要求麻醉医师掌握心脏病的病理生理 ,充分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胃返流、误吸的发生 ,充分镇静 ,术后继续吸氧并监测血氧饱和度 ,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王云张东亚黄维勤
关键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心导管检查造影检查
双向格林术后心血管造影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分析双向格林术后并发症及心血管造影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38例先天性心脏病双向格林术后患者(男性24例,女性14例)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年龄(7.8±5.6)岁,双向格林术至造影间隔时间为(4.1±1.9)年.所有患者均行上腔静脉及肺动脉造影,并测量肺动脉-上腔静脉连续压力.结果 38例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力为(14.8±4.5)mm Hg(1 mm Hg=0.133kPa),上腔静脉平均压力为(15.4±5.4)mm Hg;肺动脉到上腔静脉连续测压均无压力阶差.其中9例出现肺动脉压力升高,年龄为(6.6±4.7)岁,其上腔静脉平均压力为(22.9±5.1)mm Hg,肺动脉平均压力为(21.5±2.9)mm Hg.心血管造影提示14例患者[年龄(7.9±4.6)岁]出现静脉侧支血管,其中2例成功行经导管封堵术.侧支血管组上腔静脉压力[(17.8±7.2)mmHg比(14±3.6)mm Hg,P<0.05]及肺动脉压力[(16.7±5.7)mm Hg比(13.7±3.4)mm Hg,P<0.05]均高于无侧支血管组(n=24).14例静脉侧支血管分布:后纵隔侧支12例,其中合并前纵隔侧支3例,合并中纵隔侧支1例;单独中纵隔侧支血管2例.2例患者肺动静脉瘘形成,其中单发囊状瘘和多发动静脉瘘各1例.2例患者存在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均成功行经导管栓塞术.结论 双向格林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心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早期发现并指导治疗.
闫朝武赵世华张戈军蒋世良李华徐仲英凌坚郑宏张岩王云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心血管造影手术后并发症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脏肿物检出率及其特征 ,并提出适于肾脏肿物特征研究的肾脏螺旋CT扫描模式。资料与方法  115例患者行肾脏 4期螺旋CT增强扫描 ,统计不同期的检出率及其与病灶大小和部位的关系 ,并分析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程度和最大强化值出现时相。结果 共有 173个病灶 ,其中囊性 14 6个 ,实性 2 7个。实质期和排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均为 10 0 % ,直径 >2cm的病灶的检出率为 10 0 %。直径 <2cm的病灶的检出率的高低与扫描时相和病灶部位有关。不同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方式不同 ,大多数肾细胞癌表现为重度强化 ,其最大强化值出现在皮髓质期。结论 实质期是检出小的肾脏肿物的最可靠的时相 ,皮髓质期是肾脏肿物特征分析的重要时相 ,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研究宜采用肾脏
任小波王云裴爱国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检出率
客户需求驱动的物流银行构建模式研究
王云
关键词:物流银行
抗运动神经元抗体对脊髓块生长的抑制及与人、鼠运动神经元的交叉反应被引量:4
1995年
以1:10兔抗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血清(rabbitanti-swinemotoneuronserum,RAS)、正常兔血清(normalrabbitserum,NRS)、肌肉提出物(muscleextracts,MET,50和100μg/ml)、脑提出物(brainextracts,BET,50和100μg/ml)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组织块,5d后观察神经突起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RAS可明显抑制大鼠脊髓组织块生长(NRS组有突起生长的脊髓块占36.7%,RAS组仅为13.3%),而MET、BET均可明显促进大鼠脊髓组织块生长(MET及BET组有突起生长的脊髓块均占96.7%)。同时比较RAS对猪、人和大鼠脊髓的免疫组织化学交叉反应,证明RAS对运动神经元(Mns)的免疫反应与动物的种属关系不大。
朱羽凡曹承刚史卉王云万选才
关键词:抗体运动神经元神经突起肌萎缩侧索硬化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评价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今,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共13例,其中肺动静脉瘘7例、主动脉右窦破入右心室3例、冠状动脉瘘2例、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假性动脉瘤1例。介入治疗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或/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3例操作技术全部成功,除1例发生一过性冠状动脉气栓外,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应用于一些非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吴文辉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徐仲英凌坚郑宏张戈军金敬琳戴汝平王云
关键词:心脏导管插入术AMPLATZER封堵器心血管畸形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5
2004年
目的 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 ,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 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 4 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 ,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 ;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 4 5例膜周部VSD患者 ,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TCVSD组 4 4例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 98% )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 (均小于 2mm) ,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残余分流 1例 (3~ 4mm) ,心包积液 1例 (后行切开引流术 ) ,切口内出血 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 ) ,左前分支阻滞 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 (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 ,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具有并发症较少 ,术后恢复快 ,不留疤痕等优点 ,但治疗费用较高 ;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 ,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刘延龄吕秀章朱振辉王云
关键词:VSD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封堵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