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青
- 作品数:40 被引量:230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词族意义系统整理及其构成原理的探讨信——兼论“极”字所在字族
- 2000年
- 词族意义系统指词族中所有词的词源意义构成的系统。由于语言产生时代的久还与语言文化资料的缺乏,词族繋联实际上是很难穷尽的。但是,为了说明词族意义的系统性,证明词族意义系统的存在不是虚妄的,尽可能大量地把一个词族中可以证明的同源词繋联起来,则是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
- 黄易青
- 关键词:同源词族语言
- 继承与发扬考据之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杨润根《对传统解释方法的批判与反思》辨正
- 2001年
- 黄易青
- 关键词:治学清儒字音义理之学
- 上古汉语意义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兼论意义内涵的量化分析方法被引量:11
- 2003年
- 上古汉语的词汇及其意义有其内在系统,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词的引申义及同源词意义中呈现出大量的、有系统的、有规律的、相对立而又相通的对应关系——对立统一关系。这种意义关系形成的原理,可以从人所认识的客观事物关系、运动发展规律、认识原理和词义引申规律四方面得到理性解释。在这些原理的探讨中,提出了词义内涵量化分析的方法——两极之中两种维度的量变运动描写。
- 黄易青
- 关键词:上古汉语对立统一
- 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的词源被引量:5
- 2018年
- 根据表达语气相同、涵盖的语法单位相同、出现文献互补,以及语音差异符合上古时地演变规律等标准,可以推定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是上古同一语气词的时地变体,它们声音的不同,是因为上古时地音变的影响。它们都是"兮"的变体,而"兮"又是"呵"的变体。以上古语音标准衡量,它们的声音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上古口头语言的实际语音变化,比后人从传世文献即书面语言中得知的要复杂,汉字表意性具有的跨越时空的优势,在记载语气词时得不到像记载实词那样的体现,语气词不具备实词那样的意义,以其在口语中的实际语音为形式,与记录它们的汉字的关系不如实词紧密,所以上古诗歌记录语气词的字形容易随语气词语音的变化而变化。
- 黄易青
- 关键词:语气助词
- 上古汉语虚词溯源与转语平行互证法——以九组常见虚词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戴震《转语二十章序》取虚词为例,按照意义和古音两条系联标准,用平行互证的方法重点证明了上古时地音变的一种类型——"位同",即发音部位发生了演变而发音方法保持不变。在"义同"的前提下,这种平行互证法可以证明上古发生过规律性音变、字形也发生过相应改变的虚词同源词。平行互证法是一种科学的、具有严密的推理逻辑的方法,戴震的平行互证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证明逻辑。运用戴震的这种方法和结论对九组常用虚词的语源和声转渠道的规律性进行探讨,发现上古汉语虚词的声纽相通渠道主要有泥匣相转、泥喻相转、匣/疑与喻相转,韵转渠道主要有鱼之相转、歌鱼相转、歌通过鱼与之相转。
- 郭燕妮黄易青
- 关键词:词源上古汉语转语虚词
- 《守温韵学残卷》反映的晚唐等韵学及西北方音被引量:8
- 2007年
- 目前所知最早韵图为行于宋代之《韵镜》。《韵镜》已经相当成熟,其前唐代究竟有无韵图,至今仍有不同意见;韵图模式如何,尚没有具体论及。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本身的内容反映,它是基于一种韵图而述的,这种韵图与《韵镜》在基本结构上很相同,推知《韵镜》是由它发展来的。释守温是唐末人,其韵学残卷可据以考知唐代韵图及有关门法的大体内容,弥补对这方面了解的不足。唐代等韵图的结构是:三十字母以唇、舌、牙、齿、喉五音为序,各部位基本以清、次清、浊、清浊为序;每栏分四等,区别洪细;四声相承。唐代亦有门法,如音和、类隔、凭切等,为宋代门法滥觞。唐代韵图和门法反映唐代等韵学的水平,包括对音类、音值审辨的精细程度。其中,“重轻”是分辨等第的,与韵母、声母的洪细都有关系。此卷还反映晚唐西北方音,其中有确凿材料反映晚唐轻唇已在轻唇十韵中分化完毕,正齿音二三等相混,正齿音浊塞擦音床与浊擦音禅相混,洪转为细与浊塞擦转为浊擦有关;觉、药合流,职德与陌麦昔锡相近。
- 黄易青
- 关键词:等韵学
- 从音义关系看中古来母字的上古音来源(上)——兼论K-l-式双音同源词的产生被引量:2
- 2013年
- 上古来母字的意义可归纳为连续、重复、反复、多数以及条状、通灵等相近相通的特征,作为象声词则多表示声音的持续、重复、反复。意义特征与肖声功能的一致性显示了音与义的内在联系和引申规律,由此得到词源上的来母的表义表音功能。带有来母字较为凝固的双音词,为两个语素组成,其中来母音节也具有连续、反复等上述相关意义特征,证明这些词在更早时由一个主音节加一个表示持续意义或声音特征的从音节来母字组成:K-+l-=K-l-。这是一种以上古音义自然关系和发音节省原则为基础的、把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汇发展结构,在后代以至现代仍然具有生产新词的活力。语言中,叠音K-K-结构与K-l-结构都可以表示意义和声音的持续重复,两式可以交替;而记载语言的文字并未都能实现交替,导致叠音结构K-K-的次音节与K-l-结构次音节读音在同一字形上的交替,进而形成K-音节既有原声母又有来母的叠韵同义异读。从谐声系统看,K-l-中l-音节字的声符既有与喉牙唇音纠葛的,也有真正反映语音实际的纯来母的,说明文字的谐声系统并不能准确反映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事实反映的来母的单纯与谐声系统表现的来母与其他声母交替的矛盾,说明文字上谐声的纠葛表象不能解释为语言中语音的实质是复辅音。
- 黄易青
- 关键词:复辅音音义关系
- 吴棫《韵补》与《诗补音》古音系之比较被引量:3
- 2007年
- 通过吴棫《韵补》与《诗补音》综合比较,发现《韵朴》中的“通”与“转声通”有区别,入声也是独立的,同时发现《诗补音》有耕部和物部,没有麦德部。吴棫的古音是平上去十四部,入声六部。
- 黄易青
- 关键词:古音学宋代
- 从音义关系看中古来母字的上古音来源(下)——兼论K-l-式双音同源词的产生被引量:1
- 2014年
- 上古来母字的意义可归纳为连续、重复、反复、多数以及条状、通灵等相近相通的特征,作为象声词则多表示声音的持续、重复、反复。意义特征与肖声功能的一致性显示了音与义的内在联系和引申规律,由此得到词源上的来母的表义表音功能。带有来母字较为凝固的双音词,为两个语素组成,其中来母音节也具有连续、反复等上述相关意义特征,证明这些词在更早时由一个主音节加一个表示持续意义或声音特征的从音节来母字组成:K-+l-=K-l-。这是一种以上古音义自然关系和发音节省原则为基础的、把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汇发展结构,在后代以至现代仍然具有生产新词的活力。语言中,叠音K-K-结构与K-l-结构都可以表示意义和声音的持续重复,两式可以交替;而记载语言的文字并未都能实现交替,导致叠音结构K-K-的次音节与K-l-结构次音节读音在同一字形上的交替,进而形成K-音节既有原声母又有来母的叠韵同义异读。从谐声系统看,K-l-中l-音节字的声符既有与喉牙唇音声纠葛的,也有真正反映语音实际的纯来母声符,说明文字的谐声系统并不能准确反映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事实反映的来母的单纯与谐声系统表现的来母与其他声母交替的矛盾,说明文字上谐声的纠葛表象不能解释为语言中语音的实质是复辅音。
- 黄易青
- 关键词:复辅音音义关系
- 从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看唇音字的开合被引量:4
- 2011年
- 唇音字"开合混切"解释的困难,是研究反切行为和反切规律的最主要障碍之一。问题得不到解释,反切的研究就会多出很多"例外"。为此,本文以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反切为材料,从三个角度观察、检测唇音字的开合,得知:唇音字在属性上实有开合之分,以目前的标准衡量,唇音字与其切下字开合一致的约占87%;牙喉舌齿音与其唇音切下字开合一致的占77.2%;唇音切上字,被切字合一定用合,被切字开则可开可合,但用开口最多的是三等字,最少的是一等字,用字开合受洪细轻重的影响。唇音字开合"混切"的原因:一是反切时代到韵图时代开合存在演变,有的反切本来一致的,以韵图标准衡量却不一致;二是反切时代主要元音为圆唇元音的韵,其唇牙喉音做切上字,具有合口的作用,其唇音具有合口的属性,切合口字本来和谐;而在韵图时代这些韵有的被列入开口,以至认为反切开合"混切",或是后人归诸"独韵",不论开合。上述两条都不是反切行为的问题,不能成为唇音不分开合的理由。按上述标准,唇音字与其切下字开合一致的,占97%。三是在二三等韵中唇音开口与牙喉音合口具有规律性的对应,原因有:牙喉音切上字的合口或圆唇元音会"顺同化"唇音开口切下字;二等韵介音容易消减唇牙喉合口成分。切上字也与被切字的开合有关;除了开合属性,洪细、轻重也对切上字有不同要求。
- 黄易青
- 关键词:中古音反切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