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龚新宇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6篇动脉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介入
  • 5篇介入治疗
  • 4篇心血管
  • 4篇老年
  • 4篇老年患者
  • 3篇再狭窄
  • 2篇心血管迷走反...
  • 2篇血管迷走反射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鞘管
  • 2篇桡动脉
  • 2篇消融
  • 2篇疗法

机构

  • 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12篇龚新宇
  • 11篇周玉杰
  • 10篇刘宇扬
  • 10篇何东方
  • 7篇史冬梅
  • 6篇杨清
  • 4篇张维君
  • 4篇郭永和
  • 3篇成万均
  • 3篇陈郁生
  • 2篇赵迎新
  • 1篇谢英
  • 1篇刘同库
  • 1篇马长生
  • 1篇成万钧
  • 1篇成忠
  • 1篇李月平
  • 1篇任长杰

传媒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3篇2005
  • 2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绕动脉行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1例经股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10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1例失效,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判断导丝位置是有效安全的途径。
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刘宇扬杨清
关键词:慢性闭塞病变桡动脉
射频球囊成形术及反义N-ras基因对血管狭窄及再狭窄的影响研究
周玉杰汪丽蕙黄永麟张维君龚新宇刘宇扬史冬梅
“冠状动脉狭窄与再狭窄的防治及其分子机制”属医学领域适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主要内容 1. 应用自行研制的外射频球囊(环形电极附着球囊表面)于再狭窄动物模型,术后分期进行动脉造影,急性期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单纯球...
关键词: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管再狭窄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
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心血管迷走反射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拔除动脉鞘后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712例介入治疗患者 :冠脉介入治疗 (PTCA +STENT) 5 30例 ,经动脉逆行射频消融 182例。按年龄 (≥ 6 5岁 )分为老年组 (316例 )和普通组 (396例 ) ,所有患者拔管前快速输注生理盐水10 0 2 0 0ml/小时 ,应用 3 4小时。拔管时先局部应用 1%利多卡因于鞘管旁浸润麻醉。观察两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拔管时迷走反射发生率 (12 / 316 ,3.79% )明显高于普通组 (5 / 396 ,1.2 6 % )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介入治疗后拔管引起心血管迷走反射系局部按压血管牵张反射、疼痛、紧张、术前禁食水容量减少及血管床容积突然增大等原因所致 ,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可能因为老年人对疼痛耐受性差 ,自主神经调节能力降低 ,较年轻人更易紧张所致。术前教育 ,解除患者顾虑 ,拔管时密切监测 ,补充足够液体 ,良好麻醉是减少拔管反应的关键。
周玉杰龚新宇何东方谢英刘宇扬史冬梅杨清郭永和成万均
关键词:迷走反射拔管老年患者心血管鞘管介入治疗
应用穿间隔技术射频消融老年复杂病例
2003年
目的 介绍在老年患者应用穿间隔 (transseptal,TS)技术进行左侧后间隔及位置较高的外侧游离壁旁道的消融是安全、易行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2 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患者 ,年龄 (6 5± 6 )岁(6 0~ 85 )岁 ,14例经常规方法消融未成功 ,改用穿间隔的方法 ,另外 8例中 3例经判断为左后间隔旁道及 5例高位外侧游离壁旁路后直接应用穿间隔技术。将直接穿间隔患者分为一组 ,其余病例分为另一组。应用Dag 8F鞘或Mullin鞘和Brockenbrough穿刺针 ,取正位影像在左房影下缘上一个椎体水平与脊椎右中 1/ 3垂线交点处 (冠状窦口上一个椎体 ) ,右前斜位 4 5°在房室沟与心外缘正中间 ,在卵圆窝处进行房间隔穿刺 ,术中应用肝素 30 0 0~ 5 0 0 0U。选用Cordis普通射频大头或EPTTMP大头 ,通过房间隔进行消融。消融术后行电生理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有无差别。结果 标测穿刺间隔后房室瓣环 ,划分内中外上四个区。 15例为左后间隔旁路 (内区 ) ,7例为位置较高的外侧游离壁旁路 (上区 )。消融术后电生理检查旁路前传逆传阻断 ,未诱发SVT ,消融成功。输出功率 18~ 30W ,放电 (10 0± 2 0 )s ,改用穿间隔组X线透视时间为 (5 5± 8.2 )min ,直接穿间隔透视时间为 (30± 6 .5 )min 。
周玉杰马长生何东方龚新宇刘宇扬赵迎新李月平
关键词:病例旁道电生理检查游离壁
活血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及肾素活性的影响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患者红细胞流变学的影响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淤滞及红细胞聚集性明显升高,且红细胞聚集性升高与血压升高之间有密切相关性。本研究通过观察活血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及肾素活性的影响,...
龚新宇程文立张继明陈郁生吴继全苏江
文献传递
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2002年
目的 分析总结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特点 ,以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 999~ 2 0 0 1年在 96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 ,1 1例存在左上腔静脉并合并冠状窦口异常扩张 ,其中男性 9例 ,女性 2例 ;3例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左上腔静脉畸形。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送入冠状窦电极游离于巨大的冠状窦口 ,给予右心房S1 S2 程序刺激 ,A2 H2 均出现跳跃现象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 0例患者通过左锁骨下鞘管行左上腔静脉 冠状窦左、右前斜位造影 ,并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导管消融改良房室结。结果 在靶点电图波形稳定处 ,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 ,1 1例患者全部成功。输出功率为 30~ 40W ,平均放电次数 (1 9± 0 8)次 ,平均消融时间 2 3h,X线曝光时间 (2 8± 1 6)min。未发生并发症 ,随访 1~ 5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左上腔静脉、巨大冠状窦口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先进行左上腔静脉及冠状窦造影 ,明确冠状窦口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 ,应用R 0型Swartz鞘支持大头电极稳定地贴靠在靶点 ,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
周玉杰史冬梅龚新宇何东方刘宇扬任长杰
关键词:左上腔静脉心血管畸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合并症
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长期疗效观察
2003年
目的 评价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cuttingballoonangioplasty ,CBA)的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 32例行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患者 ,平均年龄 6 7岁 ,其中 2 3例为支架内再狭窄患者 ,9例患者切割球囊成形术后行支架术。LAD病变占 5 9.4 % ,LCX病变占 2 5 % ,RCA病变占 15 .6 %。随访 2 4个月 ,追踪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 (死亡、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重复介入治疗与心脏搭桥手术 )及造影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 (2 2 .8± 4 .8)个月 ,术后心绞痛复发 4例 ,心肌梗死 1例 ,无死亡事件发生。 2 2例患者行冠脉造影随访 ,再狭窄率为 2 7.3% (6 / 2 2 )。结论 经皮冠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作为支架内再狭窄、分叉、小血管及慢性弥漫性病变的权宜措施 ,在老年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安全行和可行性。长期随访显示再狭窄率低。
周玉杰龚新宇何东方张维君刘宇扬杨清史冬梅
关键词: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心绞痛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性介入治疗的慢性闭塞患者 9例 ,其中女性 2例 ,男性 7例 ,平均年龄 (72± 6 )岁 ,所有患者Allen试验均为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闭塞 5例 ,回旋支闭塞 3例 ,右冠闭塞 1例。血管闭塞的平均时间为 (4 .6± 2 .1)个月。首先进行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 ,送入导引导管及导丝 ,然后穿刺右侧桡动脉经 5F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对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经股动脉将导丝送至闭塞血管病变处 ,通过桡动脉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使靶血管远端显影 ,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经验证明确导丝位置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结果  9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 ,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瘤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减轻了患者双侧股动脉加压包扎的痛苦。结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时容易出现血管病发症 ,给介入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在介入治疗中必须小心谨慎及时判断导丝所在位置。我们的观察发现 ,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 。
周玉杰何东方龚新宇杨清刘宇扬史冬梅郭永和成万均
关键词:慢性闭塞介入治疗经桡动脉血管造影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临床效果的评价
2003年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 ,即不经球囊扩张直接放置支架在老年患者 (≥ 6 5岁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76例行冠脉直接支架术患者 (非复杂病变 ,无严重钙化 ,血管直径≥ 3.0mm ,每位患者均放置 1枚支架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 2例 )和标准组 (114例 )。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TIMI分级结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造影剂剂量和 12个月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支架放置成功率老年组与标准组无显著性差异 (96 .8%和 97.4 % )。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和造影剂剂量老年支架术组于标准支架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19.2± 9.7)min和 (18.7± 12 .3)min ,P >0 .0 5 ;(8.3± 1.1)min和(8.2± 3.4 )min ,P >0 .0 5 ;(113± 36 )ml和 (10 9± 4 5 )ml,P >0 .0 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死亡发生。 12个月随访两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在老年患者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例中 ,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
周玉杰龚新宇何东方杨清刘宇扬史冬梅郭永和成万均
关键词: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10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erclose血管缝合器组(Perclose组)与人工按压组。观察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成功率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erclose组止血成功率为96%,无并发症发生。人工按压组有2例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患者介入治疗中使用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杨清刘宇扬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介入疗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