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74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研究——来自大学医院2006至2019年的数据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比较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征,以期更有效、合理利用ICU资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19年7月救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ICU入院方式分为急诊入院组(因病情危重入产科病房当天或次日转入ICU)和计划入院组(入产科病房2 d后转入ICU)。收集危重孕产妇的发病情况、转入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等临床特征及医疗费用,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近14年中,ICU共收治危重孕产妇576例,占同期产科住院患者的0.8%(576/71790),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4.6%(576/12412);7例孕产妇死亡,占ICU危重孕产妇的1.2%,孕产妇总体病死率为10/10万。576例危重孕产妇中,急诊入院327例(占56.8%),计划入院249例(占43.2%)。与计划入院组比较,急诊入院组孕产妇择期剖宫产比例更低(17.7%比94.0%,P<0.01),急诊剖宫产比例更高(65.1%比2.4%,P<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和Marshall评分亦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分):6.0(4.0,9.8)比4.0(3.0,7.0),APACHEⅢ评分(分):14.0(11.0,20.3)比12.0(9.0,16.0),SAPSⅡ评分(分):8(0,12)比3(0,8),Marshall评分(分):2(1,4)比1(1,3),均P<0.01〕,且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1,5)比2(1,3),P<0.01〕,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13)比13(10,18),P<0.01〕。急诊入院组和计划入院组孕产妇均以产科因素转入为主,分别为60.9%(199/327)和70.3%(175/249);其中产后出血占比最高〔分别为35.2%(115/327)和57.0%(142/249)〕,先兆子痫/子痫次之〔分别为7.0%(23/327)和7.6%(19/249)〕;19例产褥感染患者中仅有7例为计划入院;2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均为急诊入院。在急诊入院和计划入院患者中,分别有73例(22.3%)和42例(16.9%)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4 h),99例(30.3%)和35例(14.1%)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67
- 奚晶晶任会芳张华赵志伶王铁华汪宗昱李雯薄世宁么改琦赵扬玉王永清葛庆岗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危重孕产妇急诊入院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及预后危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5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及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地区5家三级甲等医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创伤、肺炎、误吸、大量输血、菌血症、肺挫伤患者。各中心研究人员按照统一的病例报告表格记录患者24 h内人口学、既往史、全身状况、原发病、病情严重程度等。根据入ICU当日诊断分为ARDS组和重症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COX回归方法分析ARDS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两组患者28 d生存曲线。结果入选343例患者中,ARDS组163例中失访2例,死亡49例;重症对照组180例中失访1例,死亡34例;ARDS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重症对照组〔30.43%(49/161)比18.99%(34/179),χ2=6.013,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误吸〔优势比(OR)=6.390,95%可信区间(95%CI)=2.046~19.953,P=0.001〕、有酗酒史(OR=4.854,95%CI=1.730~13.617,P=0.003)、脓毒症(OR=2.859,95%CI=1.507~5.425,P=0.001)、肺炎(OR=2.822,95%CI=1.640~4.855,P<0.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OR=1.050,95%CI=1.007~1.094,P=0.022)能够增加ARDS发生的风险;重症患者一旦呼吸频率>30次/min(OR=3.305,95%CI=1.910~5.721,P<0.001)、心率>100次/min(OR=2.101,95%CI=1.048~4.213,P=0.037)高度提示ARDS的发生;ARDS患者血肌酐>176.8μmol/L的比例较重症患者低(OR=0.387,95%CI=0.205~0.733, 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和感染性休克能够增加ARDS患者28 d死亡的风险〔年龄:相对危险度(HR)=1.040,95%CI=1.018~1.064,P<0.001;感染性休克:HR=3.209,95%CI=1.676~6.146, P<0.001〕。Kaplan-Meier生�
- 葛庆岗姚智渊王铁华刘壮李昂王书鹏李刚边伟帅陈炜易亮杨志旭陶立元朱曦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危险因素病死率
- 肺复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管外肺水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肺复张(RM)策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病例研究方法.将2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RM组和对照组。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原则给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进行RM,每8h重复1次,连续7d或至脱机前;除RM外,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每日RM结束后的EVLw、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呼吸力学参数、氧合指数(PaO2/FiO2)、中心静脉压(CVP)、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以及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能药物用量和24h液体出入量平衡等影响EVLw各因素的数值。结果RM组和对照组EVLW、EVLWI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VP、COP和去甲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M组多巴胺用量在4d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液体出入量平衡RM组7d时为负平衡,对照组则为正平衡(P〈O.05)。RM组平均气道压(Pmean)的均值[(18.8±3.2)cmH2O(1cmH2O=0.098kPa)]和肺准静态顺应性(Cstat)的均值[(36.5±14.5)ml/cmH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9)cm H20和(29.3±12.0)ml/cmH20,P均〈0.05];其中RM组5d时Cstat大于2d和3d时(P均〈0.05)。两组间PaO2/FiO2比较则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针对ARDS患者实施的RM治疗并没有明显影响EVLw,而仅起到了改善肺呼吸力学特征的作用。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肺水的因素并未影响肺水的形成和清除。
- 汪宗昱朱曦李宏亮王铁华么改琦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复张血管外肺水
- 北京地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影响ICU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收集自2009年7月到2014年3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日友谊医院、北京西苑医院及北京世纪坛医院ICU的ARDS患者相关信息。收集数据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原发病及入ICU 24h内理化指标。根据出院时患者存活与死亡分为两组。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并且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出影响ARDS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ARDS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20.55±6.28)vs.(17.20±7.00),P<0.01];男性病死率(59.7%)显著高于女性病死率(40.3%)(P<0.05);ARDS死亡组年龄显著大于存活组[(73.69±16.71)岁vs.(67.91±18.30)岁,P<0.05],但体重指数显著低于存活组[(23.66±3.28)vs.(25.04±3.49),P<0.05];原发病方面,死亡组肺炎及脓毒症休克发病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生化指标比较,死亡组胆红素水平(1.96±2.03)mg/dL显著高于存活组(1.22±0.93)mg/dL(P<0.01)。其他各指标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脓毒症休克、肺炎、胆红素水平及年龄同ARDS死亡相关(均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肺炎、高胆红素水平、男性及高龄是ARDS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 崔金英王铁华刘壮李昂王书鹏李刚边伟帅陈炜易亮杨志旭杨金玲朱曦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PCI术后脑出血一例报告
- 2014年
- 患者男,45岁。因阵发性胸痛1个月,加重15min于2013年1月5日就诊,查体:BP110/85mmHg,HR99次/min,呼吸22次/min,心肺腹未见异常。既往:高血压病。
- 卢毅王铁华颜翠萍聂智品祁向东
- 关键词:PCI术后脑出血高血压病阵发性
- 1998~2003年北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情况、原发病、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2001年ISTH/SSC DIC专业委员会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回顾性调查1998年5月~2003年4月北京地区8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收治DIC患者。结果DIC患者87例,占同期ICU收治危重病人的1·03%;其中感染性疾病(39·1%)、创伤(20·7%)、大手术(11·5%)、重症胰腺炎(10·9%)是最常见原发病。DIC总病死率为63·2%,对病死率分别以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进行调整,调整后5年间的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DIC患者死亡率为0,DIC患者累及器官越多,死亡率越高。结论DIC是北京地区ICU中常见危重症,病死率很高,且近年来并未下降,应给予重视。
- 王铁华赵宇葛庆岗朱曦王超阴赪宏张淑文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流行病学重症监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