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浩 作品数:47 被引量:272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奉贤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羟考酮对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羟考酮对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手术结束前10 min,对照组予以芬太尼治疗,观察组予以盐酸羟考酮治疗。观察2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睫毛放射时间、麻醉后疼痛评分、躁动评分和Ramsay评分,观察2组在手术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10 min(t2)和拔管后30 min(t3)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的变化,和2组麻醉前后的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INF)-γ、CD4+、CD8+和CD4+/CD8+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睫毛反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醉后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而Ramsay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2组MAP和HR水平在t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1~t3的MAP和HR水平均较t0明显升高(P均<0.05),而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2组麻醉前IL-10,INF-γ,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麻醉后2组IL-10,CD4+和CD4+/CD8+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均<0.05),INF-γ和CD8+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均<0.05),而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羟考酮对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具有稳定作用,减少拔管后的躁动和疼痛,可缓解围手术期的免疫功能紊乱。 王锋 翁浩关键词:羟考酮 全凭静脉麻醉 血流动力学 免疫 SLIPA喉罩用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SLIPA喉罩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SLIPA喉罩组(S组,30例)和气管插管组(T组,30例),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T2)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记录在8 mL/kg潮气量下T2、T3 (气腹建立后)、T4 (摆好手术体位后)的平均气道压(Pmean)和气道峰压(Ppeak),且观察有无返流、误吸、呛咳情况和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结果 T组和S组患者在T2时的SBP [(113.0±8.8) mmHg vs (98.5±6.0) mmHg]、DBP [(67.3±5.8) mmHg vs(57.1±4.9) mmHg]、HR [(81.0±9.0)次/min vs (63.4±9.3)次/min]比较,T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S组患者分别在T2时的Pmean[(11.±0.70) cmH2O vs (9.6±1.30) cmH2O]、Ppeak[(13.8±0.79) cmH2O vs(12.1±1.53) cmH2O]、T3时的Pmean[(14.67±1.18) cmH2O vs (13.23±2.24) cmH2O]、Ppeak[(17.50±1.31) cmH2O vs(15.87±2.34) cmH2O]、T4时的Pmean[(17.50±1.23) cmH2O vs (15.40±2.14) cmH2O]、Ppeak[(20.30±1.32) cmH2O vs (17.90±2.12) cmH2O]比较,T组明显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呛咳患者T组8例(26.7%),明显多于S组的1例(3.3%),咽部不适患者T组9例(30.0%),明显多于S组的2例(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应用SLIPA喉罩安全,患者应激反应小,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少。 李寿春 宋苗苗 翁浩关键词:SLIPA喉罩 气管插管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可行性 安全性 Glidescope视频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进行气管插管学习曲线的比较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比较Glidescope视频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的学习曲线,确定哪一种让初学者更容易掌握、插管成功率更高。方法 15名实习医师经高年资麻醉医师培训后,在其监督指导下采用视频喉镜和直接喉镜,分别为6个需要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其中每种喉镜为3个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分别为Glidescope视频喉镜组(G组)和Macintosh直接喉镜(M组),喉镜使用顺序由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决定。结果 90例准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手术的连续患者参加了本随机交叉对照研究,声门暴露Ⅰ级患者G组(88.9%)显著优于M组(57.8%);插管成功率G组(91.1%)明显高于M组(71.1%);插管难度评价NRSG组(1.7±0.9)分明显低于M组(2.6±0.7)分,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较,初学者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气管插管更容易暴露声门、插管成功率高、学习进步迅速。 李寿春 高玉蓓 翁浩关键词:气管插管 GLIDESCOPE视频喉镜 MACINTOSH直接喉镜 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对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低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U组,n=30)与非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组(N组,n=30)。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0 min、1、2、4和8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准确穿刺例数,神经根注射/阻滞区域吻合例数,治疗次数≥2的例数;记录治疗后4、8周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点VAS<4的例数明显增多。治疗后30 min和1周,U组VAS<4的例数明显多于N组(P<0.05);U组准确穿刺例数明显多于N组,神经根注射/阻滞区域吻合例数,U组明显多于N组,U组治疗次数≥2的例数明显少于N组(P<0.05);两组治疗后4、8周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根阻滞治疗准确率高且治疗次数少,是一种可视化、安全、可靠的治疗技术。 解淑灿 何亮亮 翁浩 朱新杰 刘海健 何晨辉 陈渔 李寿春 王建光关键词:超声 神经根阻滞 右美托咪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促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均n=8)。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之前30 min,实验组开始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2.5μg·kg^(-1)直至再灌注;模型组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后6,12,24,48 h,用Tarlov法评价兔后肢的运动功能,并同时检测各组手术前及再灌注后6,12,24,48 h血清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48 h后取各只兔脊髓,检测TNF-α、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表达,并作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实验组各个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降低,血清和脊髓TNF-α、IL-1β明显升高,脊髓MDA明显升高,脊髓SOD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各个时间点Tarlov评分明显升高,血清和脊髓TNF-α、L-1β明显降低,脊髓MDA明显降低,脊髓SOD明显升高(均P<0.05),HE染色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因子有关。 吕少君 翁浩 刘海健 齐乐 徐志勇 刘荣 黄丁丁关键词:脊髓 缺血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帝视内镜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帝视内镜(Disposcope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全身麻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患者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帝视内镜辅助气管插管组(帝视内镜组)和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佩戴颈托模拟颈椎制动,常规行麻醉诱导后,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即刻各时间,记录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声门暴露时间、声门暴露至插管成功的时间、插管时间〈1min的患者构成比、1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结果帝视内镜组有1例患者因声门显露困难,在2次气管插管失败后改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气管插管1次成功。帝视内镜组声门暴露至插管成功的时间显著短于纤维支气管组(P〈0.05),两组间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1min的患者构成比、1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总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帝视内镜组气管插管前和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DBP,以及气管插管前的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前(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气管插管前的SBP、DBP和HR均显著低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值均〈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HR显著高于同组麻醉诱导前(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的SBP、DBP和HR均显著高于同组气管插管前和帝视内镜组同时间(P值均〈0.05)。结论帝视内镜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模拟颈椎制动患者的气管插管,并能缩短插管时间和减轻插管反应。 李寿春 翁浩 王学敏 何喜欢 解淑灿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骶管阻滞可疑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2015年 患者,女,63岁,因“腰痛伴右足麻木4d”,于2013年11月14日来我院就诊,自诉咳嗽、打喷嚏时腰痛及右足麻木加重.患者体健,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高血压病10余年,自服药物控制(具体不详),BP 140/70 mm Hg左右.查体:腰部肌肉紧张,腰部活动度:前屈45°,后伸10°,左则屈15°,右侧屈15°,左右侧旋各10°;L3~5棘间及椎旁压痛(+),叩痛(一);左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一),右侧直腿抬高实验及加强实验(+),双侧“4”字实验(一);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及跟腱反射正常,双侧足大趾背伸力及趾屈力正常,双侧巴宾斯基症(一);右足浅感觉减退,余双下肢浅感觉正常. 何晨辉 解淑灿 王建光 翁浩 朱新杰 徐志勇 刘海健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 骶管阻滞 直腿抬高试验 并发 跟腱反射 药物控制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效果 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影像学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治疗,对照组采用非超声引导的传统骶管阻滞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5 min、1周、2周、4周时VAS评分;一次成功穿刺情况;穿刺时间;行二次治疗情况;治疗后1、2、4周的疗效;各时点直腿抬高试验≥75°的情况;患者治疗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5 min和1周时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成功穿刺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行二次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时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5 min、1周时直腿抬高试验≥75°的比例及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直腿抬高试验≥75°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准确率高,治疗次数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可视化、安全、可靠的治疗技术。 何晨辉 解淑灿 王建光 翁浩 朱新杰 刘海健 徐志勇 李寿春关键词:超声 骶管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症 Discoscope内窥镜与GlideScope可视喉镜用于声门显露困难患者气管插管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比较Discoscope内窥镜与GlideScope可视喉镜用于声门显露困难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经口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40例,Macintosh喉镜显露Corrnach—Lehane分级Ⅲ或Ⅳ级,性别不限,年龄24—7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G|ideScope可视喉镜组(G组)和Discoscope内窥镜组(D组)。记录声门显露情况、声门显露时间、气管插管情况、声门显露后至气管导管置人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术后随访患者,记录咽喉出血和咽喉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D组声门显露时间延长,环状软骨按压率降低,声门显露至气管导管置人时间缩短,1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升高(P〈0.05),1次声门显露成功率、2次声门显露成功率、2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咽喉出血发生率和咽喉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GlideScope可视喉镜比较,Discoscope内窥镜用于声门显露困难患者有助于声门的显露,且可提高气管插管的成功机率。 何亮亮 翁浩 朱新杰 刘海健 张引吉 裴敏 陈晖 沈辉 王建光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喉镜检查 插管法 气管内 声门 0.125%罗哌卡因不同时间间隔硬膜外规律间断注射分娩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硬膜外规律间断注射0.125%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有分娩镇痛要求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45 min组(A组)、60 min组(B组)和75 min组(C组).分别规律间隔45、60、75 min注射0.125%罗哌卡因6 ml,均无背景持续输注剂量.记录VAS、爆发痛、罗哌卡因用量、阻滞平面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镇痛前相比,3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均降低(P<0.05),但3组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罗哌卡因用量减少(P<0.05),而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T8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爆发痛次数以C组产妇最多.结论 硬膜外规律以6 ml/45min、6 ml/60min和6 ml/75min间断输注0.125%罗哌卡因均可有效用于分娩镇痛,如按“全程无痛、最小药物用量”的原则,则6 ml/60 min较好. 蔡明珍 徐华琴 朱新杰 王建光 徐振兴 何亮亮 翁浩关键词:分娩疼痛 罗哌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