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伟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论中国当代诗歌史中的“以译代作”现象(1949-1976)
- “以译代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种非常特殊的诗歌创作方式。它主要是指在1949——1976年间,一批写作遭遇官方严格限制或完全失去写作权利的诗人们,如郭沫若、穆旦、何其芳、冯至、施蛰存,他们以诗歌翻译代替诗歌创作来表达他...
- 杨东伟
- 关键词:当代文学诗歌创作文学翻译社会文化
- 文献传递
- 论张执浩诗歌的语言策略被引量:2
- 2015年
- 张执浩是当下诗坛上一位比较重要的湖北籍诗人,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对语言的精到把握。诗人以"梦话"作为诗歌的语言生成机制与突破口,能灵活运用拟人、隐喻等各种修辞来提升诗艺,并注重运用张力美学来调整词语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形成诗人独特的"离心诗学"。张执浩自如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使其诗歌写作日益精进,但并不在语言迷宫里迷失方向,而是注重对汉语诗性特征的开掘。其诗歌写作拓展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 杨东伟
- 关键词:张执浩诗歌语言修辞
- 日常、内心与现实的三重变奏——论晴朗李寒的诗歌创作
- 2015年
- 晴朗李寒是当下诗坛上一位比较重要的河北籍诗人。他的诗歌立足于常态生活,强调常态抒写,注重对生活进行诗意的开掘。与此同时,其写作能深入内心与灵魂,常以"爱"的方式平衡自我、超越自己的精神困境,并完成自我重塑,使诗歌显示出"心灵化"的特质。在面对时代与现实时,诗人则主动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介入"其中,保持着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担当精神。诗人在持续地探索中,将写作推向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 杨东伟
- 关键词:诗歌
- 论抗战时期戏剧改编中的移植现象
- 2015年
- 改编剧是抗战时期常见的戏剧样式,移植性改编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和文学现象,它是剧作家们对翻译作品的灵活借用,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诉求与抗战愿望,但以往学术界对这种"移植"现象关注较少。本文拟从剧本选择的可能性,剧本的类型与特征,以及移植的方法与策略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抗战戏剧中的移植性改编,试图借此深入探究抗战时期翻译文学与改编剧之间互动关系,以期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抗战戏剧。
- 杨东伟熊辉
- 关键词:抗战语境抗战戏剧翻译文学
- 论抗战大后方对《呼啸山庄》的译介与戏剧改编——以《咆哮山庄》与《此恨绵绵》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在抗战大后方的特殊语境中,梁实秋翻译了世界名著《呼啸山庄》,赵清阁则结合本土抗战语境将梁实秋的译作改编成戏剧《此恨绵绵》,从而使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原作在译作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本文采用比较文学和译介学的方法,结合梁实秋的译本和赵清阁改编的戏剧文本,从抗战语境中的翻译选择、改编剧对抗战精神的全面呼应、改编剧对译作的创造性改编等方面考察译介与戏剧改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全面把握《呼啸山庄》在抗战大后方的传播与接受。
- 杨东伟熊辉
- 关键词:《呼啸山庄》抗战语境翻译文学戏剧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