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国栋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柱
  • 2篇腰骶
  • 2篇腰骶神经
  • 2篇前路
  • 2篇椎间盘
  • 2篇骶神经
  • 2篇颈椎
  • 2篇脊柱侧
  • 2篇弓弦
  • 1篇短缩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退变
  • 1篇腰骶部
  • 1篇诊治
  • 1篇诊治分析
  • 1篇植入
  • 1篇植入物
  • 1篇韧带
  • 1篇韧带骨化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史国栋
  • 6篇王元
  • 6篇史建刚
  • 6篇孙璟川
  • 5篇孔庆捷
  • 3篇徐锡明
  • 3篇袁文
  • 3篇贾连顺
  • 3篇郭永飞
  • 3篇王海波
  • 3篇杨海松
  • 2篇刘洋
  • 2篇张斌
  • 2篇杨勇
  • 2篇郑冰
  • 1篇徐涛
  • 1篇许国华
  • 1篇周盛源
  • 1篇陈德玉
  • 1篇陈雄生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SAD)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4月至2014年7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HSAD的15例连续TCS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尿流动力学检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下肢肌电图、专科体格检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等,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包括膀胱功能、下肢感觉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下腰或下肢痛等术前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1.5个月.平均脊柱缩短长度为(17.2±2.9)mm.11例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在术后都有显著提高.9例腰痛和下肢疼痛症状得到较大程度缓解.9例有疼痛主诉的患者VAS疼痛评分在术后都有显著下降.15例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都达到了截骨处完全的骨性融合.术后不能完全恢复的症状为足下垂(2例)、膀胱功能障碍(9例)和下肢感觉功能障碍(4例).尽管膀胱功能未得到完全恢复,但在术后5例患者(55.6%)膀胱顺应性增高,安全容量增加,4例(44.4%)患者括约肌肌电图结果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HSAD通过均匀短缩脊柱达到对受栓系的神经组织直接的轴性减压.切断终丝是导致症状加重的原因之一.TCS占位组织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患者,不是导致症状加重的原因,传统的终丝切断马尾松解手术应慎重选择.
王海波孙璟川王元吴钊徐涛陈可夫史国栋袁文贾连顺史建刚
关键词:神经管缺损脊柱
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变化与效果的关系被引量:10
2016年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椎椎间孔狭窄通常需要手术方式治疗,其方式主要包括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以及颈后路椎间孔减压,何种为最佳的方式仍未有定论,随着融合器技术革新,使得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目的: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后疗效与椎间孔相关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132例,评价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和臂部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患者影像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32例治疗后获得平均25(4-2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间盘前端高度、椎间盘后端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面积、融合节段的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间盘后端的高度与椎间孔的面积正相关(r=0.427,P=0.000),而融合节段Cobb角的增加则与椎间孔的大小负相关(r=-0.273,P=0.003)。椎间孔的面积与臂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负相关(r=-0.502,P=0.000)。提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够使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显著变大,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的大小与轴性疼痛负相关。椎间盘高度的重建对扩大椎间孔十分必要,然而融合节段曲度的增加对扩大椎间孔并无帮助。
张斌史建刚史国栋刘洋郑冰孔庆捷王海波孙璟川王元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椎间孔融合节段融合器
脊柱神经高张力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退变与神经高张力之间的相关性及自缢性椎间盘退变的新型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因腰椎管狭窄症收治的100例患者的腰椎MRI资料,根据术前腰椎MRI马尾神经沉降征及术中探测神经张力结果将其分为试验组(50例,神经高张力组)、对照组(50例,神经张力正常组),用Pfirrmann分级对每例患者腰椎节段(L3/4-L5/S1)的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分析神经高张力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腰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firrmann分级IJ3/4为(4.74±1.6)级,IA/5为(5.32±1.33)级,15/s1为(5.54±1.13)级;对照组Pfirrmann分级13/4为(3.5±1.16)级,L4/5为(4.12±0.9)级,L5/S1为(4.1±0.97)级。试验组的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L3/4、L4/5、L5/S1的腰椎间盘退变与神经高张力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且相关性趋势为L5/S1〉L4/5〉L3/4。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与神级高张力存在相关性,初步提出自缢性椎间盘退变的新型发病机制,即腰椎间盘退变是为了缓解神经受到的轴向牵拉损伤而自发的代偿性保护机制。
孔庆捷徐锡明孙璟川王元史国栋郭永飞杨海松杨勇史建刚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脊柱侧弯
颈椎内固定翻修及复杂手术的应对策略
目的:探讨颈椎内固定术后翻修病例的常见原因、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016年6月,我院共收治颈椎内固定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手术患者60例,其中首次手术在本院进行的12例;外院行首次手术本院再手术48...
史国栋
关键词:颈椎内固定术翻修
文献传递
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研究:现状和展望
2016年
背景:椎间盘退化是古老而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到环境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的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对于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的探讨仍然不够深入,而近年来分子机制研究的有了长足的发展。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总结并讨论椎间盘退化的分子机制,为其有效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2005年至2015年,检索词分别为"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环境因素、基因、基质、降解酶、炎症因子、生化环境、治疗"和"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molecular mechanism,environmental factors,Genes,matrix,degradation enzyme,inflammatory factor,biological environment,treatment",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围绕椎间盘退化的机制,从基因、细胞衰老与凋亡、降解酶与基质和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椎间盘退化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的有效方式。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5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2篇文章。结果表明独特的结构和生化特性使得椎间盘易于发生退化。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因素(如职业、吸烟)是诱发椎间盘退化的主要因素,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基因对椎间盘退化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细胞外基质生成减少,降解酶增加,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共同造成椎间盘整体结构的破坏,加速椎间盘退化进程。椎间盘退化的有效治疗需要对其分子机制有详细的理解。尽管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化的分子媒介有了进一步认识,椎间盘内复杂的生化环境对治疗仍是巨大的挑战。
张斌史建刚史国栋刘洋郑冰孔庆捷王海波孙璟川王元
关键词:椎间盘椎间盘退化酶类分子机制降解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前路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技术及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资料,男25例,女20例;年龄45~68岁,平均57.5岁;C3椎体18例,C4椎体30例,C5椎体40例,C6椎体34例,C7椎体7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在CT扫描横截面上测量椎管最大狭窄率,颈椎MRI评价脊髓受压情况.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共前移椎体129个,其中涉及前移4个椎体11例(占34.1%),前移3个椎体21例(48.8%),前移2个椎体9例(14.0%),前移1个椎体4例(3.1%).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9个月.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5±2.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5.4±3.6)分;JOA评分改善率为71.3%±9.6%.术前颈椎平均曲度为4.5°±3.8°,术后颈椎曲度显著增加,术后颈椎平均曲度为10.3°±4.8°.椎管狭窄率由术前的54.3%±8.2%降低为12.5%±5.3%.MRI示颈脊髓均得到充分的原位减压.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切口感染、食道瘘、深部感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可安全有效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降低椎管狭窄率,增加颈椎曲度,明显改善神经症状,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
史建刚孙璟川郭永飞杨海松徐锡明王元王英杰孔庆捷周盛源史国栋许国华陈德玉陈雄生袁文贾连顺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腰骶神经弓弦病30例诊治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提出腰骶神经弓弦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初步评价胶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6年6至12月上海市长征医院第二脊柱外科诊断为腰骶神经弓弦病且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5.1±9.7)岁。由于先天发育性因素致使腰骶神经轴性高张力,可伴有其他腰骶疾病或医源性因素损伤,导致神经损伤相关症状,定义为腰骶神经弓弦病。术中发现该类患者硬膜囊和神经根张力增大,并且患者症状随张力增加而加重,如绷紧的琴弦,两端牵张力越大,拨动发出的声音越洪亮,而脊柱腰骶部形态似一张弓,故以此命名。所有患者采用胶囊手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自主填写疼痛恐惧量表(TSK)、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155±36)min,术中出血量为(558±97)ml;手术节段为(4.3±0.4)个节段。术前VAS、TSK和ODI评分分别为(7.6±0.8)、(52.0±10.3)、(68.4±12.7)分,术后分别为(3.3±0.4)、(24.6±5.2)、(32.1±7.4)分(P〈0.05)。无患者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初步制定了腰骶神经弓弦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提出胶囊手术治疗方案,术后患者症状均大部分改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史建刚徐锡明孙璟川王元郭永飞杨海松孔庆捷杨勇史国栋袁文贾连顺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管狭窄腰骶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