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 作品数:44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全国远程心电服务中心相关市场现状与需求的调研报告之四:服务软件、厂家和企业调研报告
- 李浩孙兴国吴岳平王宏宇朱嘉宝葛万刚代雅琪李银俊邓维谭晓越
- 使用面罩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可能导致误诊的临床观察研究
- 2021年
- 目的:观察面罩增加解剖死腔,归纳总结CPET新9图结果中运动诱导的波浪式呼吸(EIOB)产生的规律,并分析出其发生率及易产生波浪式呼吸的年龄段。方法:本研究全部CPET实验数据结果来自2014年至今在聊城市儿童医院门诊完成CPET的3至14岁的501例儿童。通过严格质控,根据Harbor-UCLA标准操作流程在经过特殊座位处理的儿童精准功率计上完成症状限制极限运动的CPET,通过CPET数据的标准化计算分析判读,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气体交换特征性表现的EIOB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同时分析高强度运动时漏气导致摄氧量和氧脉搏递增变缓的可能。结果:3~6岁组EIOB的发生率最高,为42%;7~10岁组EIOB的发生率为29.4%,11~14岁组EIOB的发生率为29.9%。三组经卡方检验(χ^(2)=7.51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8例患儿中有14例在CPET过程中出现漏气情况,发生率为2.7%。结论:儿童出现波浪式呼吸(OB)现象可能因为面罩增加了解剖死腔,并非疾病所致。为提高CPET质控和减少临床误诊建议尽可能使用较少增加死腔的咬口器。
- 马铭欣孙兴国邹昱馨杨巧芝黄燕陈荣台文琦王继楠周晴晴刘方刘方石超张也李浩李浩王冬
- 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死腔
- 连续无创逐博测压在睡眠呼吸暂停监测中的临床应用初步报告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无创方法监测患者的连续逐博血压联合睡眠呼吸暂停监测,在监测患者睡眠过程中的呼吸情况下连续监测患者的每搏收缩压、每搏舒张压和每搏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从整体角度探索人体调控呼吸与血压调节间的相关性。
- 葛万刚孙兴国谭晓越翟文轩李浩邓维
-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Ⅰ—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脐带动静脉差值的组间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_(2)而言,所有9例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_(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_(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_(2)平均值是(47.26±7.71)mmHg。PuvO_(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O_(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_(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PuvO_(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O_(2)高(P<0.05);PuvCO_(2)虽略低于PuaCO_(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 刘方孙兴国李启威葛万刚李浩刘艳玲慈政陈升平宋桂芹王桂芝王桂芝谭晓越张也朱嘉宝李银俊朱嘉宝黄燕马铭欣陈荣邹昱馨台文琦徐凡石超
- 关键词:血液气体分析
-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Ⅱ—同一个新生儿同一时间的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个体化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_(2)显著高于PuaO_(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mmHg;而PuvCO_(2)显著低于PuaCO_(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_(2)显著高于PuvuaCO_(2)(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_(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 刘方孙兴国李启威葛万刚李浩刘艳玲慈政陈升平宋桂芹王桂芝王桂芝谭晓越张也朱嘉宝李银俊朱嘉宝黄燕马铭欣陈荣邹昱馨台文琦徐凡石超
- 人体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特点的实验证据—同时间动、静脉血波浪式变化幅度的不同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_(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_(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_(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 崔闫孙兴国慈政葛万刚李浩王桂芝王桂芝李银俊朱嘉宝马铭欣陈荣黄燕邹昱馨谭晓越刘方
- 关键词:动脉血气静脉血气
- 呼吸调控机制-1:人体逐搏取血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特点的实验证据-同时间动、静脉血波浪式变化幅度的不同
- 孙兴国崔闫葛万刚李浩慈政李银俊邓维朱嘉宝谭晓越郑哲
- 动脉血液气体稳定是胎儿不呼吸的原因---新生儿脐带血连续逐搏脐静脉取血验证
- 孙兴国李启葳慈政崔闫刘艳玲宋桂芹葛万刚李浩朱嘉宝谭晓越李银俊邓维
- 人体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特点的实验证据-同时间动、静脉血波浪式变化幅度的不同
- 崔闫孙兴国葛万刚李浩李银俊邓维朱嘉宝谭晓越郑哲
- 心肺运动试验终止指证-血压值标准探讨
- 2016年
- 目的:通过症状限制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动脉导管有创直接测压的相关数据分析,以期为中血压多高应该终止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 代雅琪孙兴国慈政葛万刚李浩朱嘉宝William W. St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