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苏慧 杜志华 王君 田成林 曹向宇 刘新峰 吕斌 张荣举 于生元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EZ 有效性 搏动性耳鸣的新病因:岩下窦与枕窦狭窄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耳鸣同侧的岩下窦和枕窦狭窄结构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影响。方法在MRV提示有横窦和乙状窦发育不良和枕窦代偿性回流、岩下窦纤细和同侧较大的颈静脉球结构的同时,选择难以忍受的搏动性耳鸣并出现焦虑状态的7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经测试枕窦和岩下窦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后,3例枕窦狭窄接受球囊扩张并支架成形;4例岩下窦狭窄或纤细者接受单纯球囊扩张处理。结果3例枕窦狭窄的耳鸣在支架成形术后即刻消失,随访3-8年无复发;2例岩下窦狭窄在球囊扩张后耳鸣完全消失、1例耳鸣降低50%,随访4-7月无复发或加重;1例治疗无效。结论枕窦和岩下窦狭窄或纤细并同侧颈静脉球扩大的结构可能是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成因;介入血管内球囊扩张或并支架成形是消除和缓解此类搏动性耳鸣的有益方式。 李宝民 王君 梁永平 苏慧 刘新峰 杜志华 曹向宇 张荣举 张雅静关键词:搏动性耳鸣 岩下窦 球囊 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并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的II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清醒状态和术后即刻测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术后1周复查腰椎穿刺测颅内压,随访术后1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行DSA检查,评估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对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治疗作用。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75例(77.3%)女性,22例(22.7%)男性,中位年龄35(15~57)岁。术前存在视力障碍74例(76.2%),头痛54例(55.7%)。97例患者行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3例行单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4例行双侧静脉窦狭窄支架治疗。支架置入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支架置入术后静脉窦狭窄远近端压力差减小(18.1±7.1 vs 1.1±1.0 mm Hg,P<0.001),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显著下降(297.0±44.8 vs 215.0±41.2 mm H2O,P=0.004)。76例患者完成了1年临床随访,其中64例视力障碍患者中56例(87.5%)明显好转,43例头痛患者中40例(93.0%)头痛减轻或消失。DSA检查随访62例,3例(4.8%)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例(3.2%)出现硬脑膜动静脉瘘。结论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合并静脉窦狭窄的IIH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侯磊 杜志华 曹向宇 苏慧 刘新峰 张荣举 李宝民 王君关键词:支架置入术 Neuroform EZ支架对颅内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EZ支架用于富穿支动脉区域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接受Neuroform EZ支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的富穿支区域ICAS住院患者63例,颅内富穿支区域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中下段。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及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狭窄段长度、狭窄率和狭窄血管形态等。主要结局为手术相关并发症,分为术中、早期(术后72 h内)和随访期(术后9个月的临床随访)并发症;次要结局为手术成功率、支架内再狭窄率。将支架的准确输送和部署,完全覆盖靶血管病变,PTAS后即刻DSA示支架部位残余狭窄率<50%定义为手术成功。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对患者行DSA随访,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术后至少6个月以上支架管腔内狭窄率>50%。术后9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mRS评分>2分为致残,其中mRS评分6分为死亡。结果(1)63例患者成功行Neuroform EZ支架PTAS,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38例,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患者25例。(2)大脑中动脉M1段、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患者各有1例手术未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8%(61/63)。无术中并发症;早期并发症共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和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各2例),包括穿支闭塞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4/63)。(3)31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影像学随访期平均(7.9±3.3)个月,再狭窄率为6.5%(2/31),均为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53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临床随访期平均(16.7±5.3)个月,卒中发生率1.9%(1/53),为30 d内支架内血栓形成;致残率1.9%(1/53)。结论Neuroform EZ支架用于颅内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是可行的,确切的结论还需大样本和更严格的临床研究证实。 蒲圣雄 杜志华 刘新峰 曹向宇 张荣举 吕斌 苏慧 王君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三亚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亚型初步探讨及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对三亚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分型TOAST(Trial of Org 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进行初步探讨及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原海南分院神经内科和三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18~45岁)患者青年组,随机抽取同期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本土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中老年组,对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进行分析.结果青年组男71例(78.9%),女19例(21.1%),与中老年组性别构成比较有明显差异(P=0.039).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40%)、高血压病(40%)、饮酒(35.6%)和脂代谢异常(14.4%).青年组TOAST分型分布依次为小动脉闭塞型(51.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2.2%)、心源性栓塞型(3.3%)、其他原因型(3.3%)、无不明原因型,与中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亚本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方面有其独有的特征. 苏慧 崔芳 周志彬 邸海 曹向宇 于生元关键词:青年 缺血性脑卒中 TOAST分型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三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3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脑电图及对治疗的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3例患者中2例为青年男性、1例为老年女性;均有精神行为异常,2例青年男性患者表现为精神亢奋、1例老年女性患者表现为木僵状态;2例伴癫发作;1例呼吸机辅助通气。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正常,白细胞计数升高,1例蛋白定量升高。血清和脑脊液抗NMDAR阳性。头部MRI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呈现异常。2例青年男性患者予抗病毒、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病情好转但遗留精神行为异常,1年后随访,因家属照料疏忽而意外死亡,1例病情无变化;1例老年女性患者仅予抗病毒治疗,遗留轻度记忆和人格变化。结论抗NMDAR脑炎是一种新型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主要为发热、记忆障碍、癫发作、意识障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伴或不伴畸胎瘤,对免疫治疗有效。病程与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苏慧 王蓉飞 于生元关键词: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脑炎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被引量:14 2017年 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曹向宇 王君 杜志华 刘新峰 梁永平 苏慧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医学史 缘于特发性高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特发性高颅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头痛的临床特点,查找与头痛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从2004年7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特发性高颅压病人181例。记录病人人口学特征、临床及影像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要求者148例,按照有无头痛分为头痛组(72例)和无头痛组(76例),对两组人口学特征、影像学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48.6%的缘于特发性高颅压病人出现了头痛。其中,45.3%的病人头痛位置仅出现在1~2个部位(额部、颞部、顶部、枕部)。头痛性质多为非搏动性(78.1%),中-重度疼痛(90.6%),非持续性存在(54.7%),伴有恶心(42.2%)、呕吐(28.1%),但畏光畏声者少见(3.1%)。头痛表型中多数为偏头痛(45.3%)。年龄及是否合并搏动性耳鸣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性别、体重指数、合并视力下降/视神经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静脉窦狭窄类型、静脉窦狭窄两端窦内压力差等两组间无差异(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搏动性耳鸣与特发性高颅压头痛相关(P=0.044,OR=0.459,95%可信区间:0.215-0.980)。结论:缘于特发性高颅压头痛发生率并不是很高,表型多样化。是否合并搏动性耳鸣与缘于特发性高颅压头痛密切相关。 苏慧 张兴文 田成林 曹向宇 王君 于生元关键词:头痛 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8年 目前,脑血管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脑血管病死因跃升至人类死因的第二位。脑血管病相关头痛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67.3%~80.5%,其主要临床症状除了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外,还可出现头痛。头痛有时也可以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唯一症状,因容易被忽视,导致漏诊或误诊。据统计,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可达8%~34%。头痛通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前或即刻出现,少数可发生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后数天内,这提示头痛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预警信号。因此,本文就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此类头痛的认识和关注,从而避免漏诊,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率。 苏慧 于生元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头痛 发病机制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用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治疗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前应用毛细血管指数(CIS)评估颅脑侧支循环的价值及其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42例。所有患者术前完成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并根据DSA进行的CIS评分分为充盈良好(fCIS)组28例和充盈不良(pCIS)组14例。根据术后1~3个月随访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5例和预后不良组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种不同分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CIS与术后1~3个月mRS的相关性。结果pCIS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fCIS组(71.4%vs 17.9%,P=0.001)。预后不良组发病至血运重建时间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53.5±131.0)min vs(232.4±79.7)min,P=0.002]。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CIS为术后1~3个月mRS评分的危险因素(OR=0.576,95%CI:0.459~0.723,P=0.000)。结论CIS作为一种侧支循环的评估办法,是影响血管内机械取栓患者1~3个月后临床改善的重要因素,且有预估作用。 邸海 张荣举 杜志华 刘新峰 曹向宇 苏慧 吕斌 于生元 王君关键词:毛细血管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