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梅
- 作品数:20 被引量:61H指数:6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语委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马来西亚雪州沙叻新村觉侨学校的传承与变革
- 2024年
- 马来西亚雪州沙叻新村觉侨学校与当地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其对华教特征的传承及为适应现实环境所做出的改革值得探讨。本研究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及学校特刊、会馆特刊等材料对上述问题展开调研。研究初步发现:学校在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上仍大量保留了华语的使用;教职人员基于非华裔学生较多的现实情况,在华语教学实践上做出了调整;作为半津贴华小,学校与新村内的海南会馆关系密切;学校董事部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华校传统。
- 王晓梅梁小柔
- 关键词:华语教学
- 语言认同对全球华语社区建构的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本文主要讨论语言认同在言语社区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语装配对技术两项研究方法,分别针对281名和272名马来西亚大学生进行了七项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结构使用与认同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马来西亚华语的使用和认同存在很强的一致性;而他们对马来西亚标准华语的评价普遍高于马来西亚通俗华语,而且多数调查对象将其等同于中国普通话。实证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马来西亚华语社区是一个实体,马来西亚通俗华语和标准华语都是区内重要的设施,前者的区内认同作用较强,而后者对于连接不同的华语社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建构全球华语社区(跨国语言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王晓梅朱菀莹
- 关键词:语言认同
- 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三维分析框架--以有标差比句为例被引量:5
- 2020年
- 本文以有标差比句为例,提出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三维分析框架。文章借助语料库,分析了马来西亚华语的三类有标差比句:"较"字句、"比"字句、"过"字句。本文主张从历时-共时、书面语-口语、共同语-方言三个维度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语法,指出"较"字句承继了早期国语的用法,"比"字句可用在书面语与口语,"过"字句源自粤方言并部分复制了方言语法功能。基于有标差比句的分析,我们认为马来西亚华语与港式中文、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等华语变体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 王晓梅
- 关键词:差比句三维分析框架
- 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与华人认同被引量:7
- 2018年
- 马来西亚华人极力通过华文学校(华文独立中学与国民型华文中学)来维护他们的语言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华人认同。本文采用认同管理模型与语言管理模型,以槟城州4所华文中学为例,讨论马来西亚的华人认同与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华校如何通过语言管理(主要是华语)来强化华人认同。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涉及的访谈对象包括学校的管理层、教师与学生。研究结果显示两类学校的华人认同与针对华语的语言规划措施密切相关,而且教师与学生对于华语的重要性以及华语对华人认同的重要性的看法基本一致。此外,华文学校通过华语而实现的华人认同的管理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认同规范也是一致的。
- 王晓梅
- 关键词:华语
- 从语言接触看马来西亚华语疑问句尾的“的”字被引量:11
- 2016年
- 马来西亚华语中疑问句尾"的"字用得很多。本文探讨其语法意义与语法范畴,以及跟粤方言长期接触而来的形式和用法的演变。观察到这个"的"字可以出现在四类疑问句式中(包括对已然和未然事态进行提问),有对疑问语气进行确认和强调的功用。语法范畴上,"的"是焦点助词,属于"(是)……的"焦点结构的一部分。跟当地粤方言长期接触又带来三个结果:(一)粤方言的焦点结构"(系)……嘅"跟华语"(是)……的"相同,使操双言的人转换没有障碍;(二)受"嘅"读音的影响,"的"不读为轻声,而读为阳平;(三)粤方言的疑问语气词"咩"跟华语"吗"并存,促成"(是)……的吗/的咩"形式的出现。这些结果都使得操双言的人在讲华语时,无意识地普及了句尾"的"的用法。
- 王晓梅何元建
- 关键词:语言接触
- 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历史分期与特点分析
- 2023年
- 本文首先归纳出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历史分期:草创探索期(1957—1982年)、教学语法研究期(1983—1999年)、融入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期(2000年至今)。进而总结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的六大特点:(一)以本地华语为基础的语法现象描述为主;(二)以“古、方、普、外”为语法分析的四个视角;(三)以语言接触和语法化为语法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四)应用性导向较突出;(五)融入全球华语语法研究;(六)本土研究与国际研究相结合。最后,本文提出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的未来走向。
- 王晓梅
- 华语区与普通话区的共时融合——兼谈全球华语社区跨区互动的方法论被引量:8
- 2019年
- 本文主要考察华语区与普通话区当前的融合情况,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两区的发展与融合作出预测。基于对近两百位在马来西亚求学的中国大学生的调查,探讨这些普通话说话人对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结构的认知与认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马居留时间影响了普通话说话人对马来西亚华语的认知,他们对七类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结构的接受程度不一;调查对象对马来西亚标准华语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对马来西亚通俗华语的接受程度。启示是:华语区与普通话区的共时融合建立在两区之间的密切互动之上,而具体语法项目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可以成为预测跨区语言融合的重要指标,标准华语变体是跨区互动的基础语码。
- 王晓梅张欣怡
- 关键词:语言融合
- 新马华文文学(1947—1976)中的外来词研究——以《新马华文文艺词典》为例
- 2023年
- 以《新马华文文艺词典》所收录的361条外来词为语料,对1947到1976年三十年间新马华语的外来词进行分析。首先,介绍该词典的基本性质及收词情况;其次,统计外来词的词源分布情况;再次,说明外来词的注释体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这一时期新马华语外来词的主要特点:变异性、多元性和变动性,并结合《南洋华语俚俗辞典》《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阐释新马华语外来词的演变情况。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新马华语词汇发展的认识。
- 王晓梅
- 关键词:外来词注释体例
- 多语背景下的马来西亚语言规划历程与思考被引量:4
- 2021年
- 马来西亚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有其重要的外在与内在价值。通过回顾马来西亚建国之后的语言规划历程,分析马来西亚语言规划过程中语言价值的体现,我们认为,英语教数理政策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政策制定者忽略了马来西亚诸多民族语言的内在价值。从语言资源观和语言价值观驱动方面看:国语的声望规划仍需加强;少数族群语言的外在价值需要制度支持;国家应统筹语言资源的配置;语言资源的内在价值应给予充分考虑。马来西亚的语言规划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充分利用语言资源,发挥其内在和外在价值,那么不仅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于民于国不无裨益。
- 王晓梅
- 关键词:语言资源语言政策
- 普通话与华语说话人语言态度的共性与差异——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
- 2023年
-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语装配对实验的方法,调查中国留学生与马来西亚大学生对马来西亚华语的态度,分析其共性与差异。问卷调查从已有文献中提取了七类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结构,分别调查了193位中国留学生与281位马来西亚华裔大学生。语装配对实验则针对马来西亚通俗华语与马来西亚标准华语,分别调查了183位中国留学生与272位马来西亚华裔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两组调查对象对七类语法结构的态度同中有异;居留时间是影响中国留学生对马来西亚华语态度的重要因素;两组调查对象对马来西亚标准华语的评分均高于马来西亚通俗华语。研究结果表明:马来西亚华语的标准变体是中马两国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变体;而通俗华语比标准华语更具情感价值。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地域、性别、居留时间三项社会因素对语言态度的影响,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问卷调查与语装配对实验在语言态度研究中的作用。普通话与华语说话人对马来西亚华语的语言态度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预测普通话与华语的融合,为全球华语跨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 王晓梅朱菀瑩张欣怡
- 关键词:全球华语语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