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晶
- 作品数:71 被引量:55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果的差异。方法人选因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并接受负荷及维持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其中氯吡格雷组13l例,替格瑞洛组58例。术后24.48小时应用Verifynow检测残余血小板反应单位(PRU),并随访。结果189例患者中,高残余血小板反应(RPRU兰230)者51例,占比26.98%。氯吡格雷组平均血小板反应单位195.8(26~329)。替格瑞洛组平均血小板反应单位101.8(6-322)。替格瑞洛组高残余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001)。30天及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MACCE事件、出血及卒中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服用负荷及维持剂量的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24小时后,仍有较大比例患者存在血小板抑制不充分,但替格瑞洛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氯吡格雷。
- 许晶晶姚懿唐晓芳张佳慧徐娜马元良吴元张峻陈珏何晨杨跃进高润霖袁晋青
- 关键词:氯吡格雷
- 贫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血红蛋白测定值,将1447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贫血组(n=206)和无贫血组(n=1241)。2组均行PCI术。将男性血红蛋白<130g·L-1,女性血红蛋白<120g·L-1定义为贫血。主要终点为PCI术后随访2年的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PCI术后随访2年的心源性死亡、出血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 206例(14.2%)急性STEMI患者合并贫血。与无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年龄、女性和有糖尿病史、有高脂血症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所占比例均高,体质指数(BMI)、目前吸烟者所占比例均低(均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高(均P<0.05)。PCI术后1439例患者完成了2年的随访,随访率为99.4%。与无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P<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和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和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合并贫血的急性STEMI患者基线的临床风险高于无贫血患者,PCI术后2年的全因死亡率更高,但贫血不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姜琳宋莹许晶晶唐晓芳王欢欢刘如蒋萍姚懿高展陈珏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贫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早发冠心病三支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预后比较及基因多态性研究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早发冠心病三支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预后比较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且发病年龄有明显提前趋势。对于提前发生的冠心病,研...
- 许晶晶
-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三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再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宋莹许晶晶唐晓芳王欢欢刘如蒋萍姜琳高立建张茵宋雷许连军赵雪燕高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 冠心病合并贫血患者中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与第二代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贫血的患者中,比较涂层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BP-DES)与第二代永久涂层药物洗脱支架(DP-DE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3-01至2013-12连续入选10 724例在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贫血定义为介入术前血红蛋白男性<130 g/L,女性<120 g/L。最终纳入965例贫血患者,201例纳入BP-DES组,764例纳入DP-DES组;同时还对两组患者各201例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安全性终点为术后2年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的复合终点构成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效性终点为靶病变重建和靶血管重建。结果:(1)BP-DES组术后2年MACE(5.0%vs 2.0%,P=0.02)、靶血管重建(6.5%vs 3.0%,P=0.02)和靶病变重建(6.0%vs 1.8%,P<0.01)的发生率均高于DP-DES组。(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间MACE的发生率不再有显著差异(P=0.30);BP-DES组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仍高于DP-DES组(P=0.04),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有高于DP-DES组的趋势,统计学意义处于临界水平(P=0.05)。(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置入BP-DES是靶病变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1,95%CI:1.24~6.38,P=0.01),但不是靶血管重建(P=0.12)或MACE(P=0.1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冠心病合并贫血的患者中,BP-DES与第二代DP-DES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但BP-DES的靶病变重建风险更高。
- 姜琳宋莹许晶晶唐晓芳王欢欢蒋萍高立建宋雷高展陈珏高润霖乔树宾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冠心病贫血预后药物洗脱支架
- 束支传导阻滞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BBB)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01至2013-12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的ACS患者6 429例。根据出院诊断中是否包含BBB,将患者分为BBB组(n=159)和非束支传导阻滞(NBBB)组(n=6 270),分析比较两组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估BBB与行PCI的ACS患者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BBB组患者年龄较NBBB组更高[(62.97±11.37)岁vs(58.26±10.36)岁],体重指数更低[(25.31±3.02)kg/m2 vs(25.89±3.20)kg/m^2],肾小球滤过率[(86.89±16.15)ml/min vs(91.05±15.53)ml/min]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9.27±9.86)%vs(62.37±7.36)%]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其余基线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治疗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年随访时,BBB组的心原性死亡(2.5%vs 0.7%)和支架内血栓形成(3.1%vs 0.8%)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BBB组(P均<0.05),其余MACC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经倾向性评分调整后,2年随访时两组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B组中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与NBBB患者在所有MACCE发生率上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回归分析提示,合并BBB与PCI后ACS患者临床结局无明显关联。结论:对于行PCI的ACS患者,BBB并不是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贾斯达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蒋萍王欢欢姜琳赵雪燕高展杨跃进乔树宾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最佳疗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 许晶晶袁晋青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疗程
-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其组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两组:无MS组和有MS组。2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在10422例PCI患者中,无MS组5656例(54.27%),有MS组4766例(45.73%)。MS组患者年龄更小、男性占比更多,合并症更多,两组在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比例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显示:MS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组(12.0%比10.0%,P<0.001),这主要是由于MS组的再次血运重建比例显著高于无MS组(9.5%比7.9%,P=0.003)所致。COX分析显示: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MS组分分析中:糖代谢异常是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行PCI术患者中,有MS者在2年随访期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无MS者,且MS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MS组分中,高血糖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欢欢贾斯达刘越许晶晶高展宋莹唐晓芳蒋萍赵雪燕宋雷张茵陈珏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高立建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预后
- 冠心病介入术后性别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明确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的反应性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及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且有术后12~72 h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的冠心病患者4606例,男3536例,女1070例。主要研究终点为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大出血事件。结果通过对血栓弹力图的分析显示:男性、女性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相似(81.0%±27.7%vs 79.7%±30.5%,P=0.178);男性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高于女性(49.6%±31.2%vs 37.9%±31.2%,P<0.001);男性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较女性更低[(32.6±17.1)mm vs(41.6±18.1)mm,P<0.001]。2年随访显示,男性、女性患者的MAC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8.5%vs 7.9%,P=0.377)。各单一主要终点事件中,男性患者死亡(1.2%vs 0.8%,P=0.045)及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8.9%vs 6.4%,P=0.021)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其余单一主要终点事件无显著性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AADP并非MACCE及各单一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年随访显示,男性患者死亡及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MAC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MAADP并非是MACCE及各单一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 谭晓燕许连军宋莹王欢欢许晶晶陈珏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 稳定性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三种治疗策略对比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对比研究真实世界中国人稳定性冠心病(SCAD)三支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3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2004年4月至2011年2月阜外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8 943例,回顾性分析其中SCAD三支病变患者共3 435例,包括PCI 1 313例(38.2%),CABG 1 259例(36.7%),单纯药物治疗863例(25.1%),均完成1和2年随访。分别将PCI和CABG组、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CABG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以邻近法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出CABG和PCI组各758例,PCI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各552例,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各639例。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3种治疗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1和2年的随访结果。结果PCI、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3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心肌梗死史、卒中史、既往血运重建、外周血管病史、术前SNYTAX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血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及药物治疗情况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受这3种方法治疗的患者1和2年随访全因死亡率分别为:0.6%(8/1 313)、1.1%(14/1 259)、3.4%(29/863)(P〈0.001)和1.1%(14/1 313)、1.5%(19/1 259)、7.3%(63/863)(P〈 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与PCI组比较,CABG组1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风险较低(HR=0.51,95%CI 0.33~0.77,P=0.001),归因于心肌梗死风险(HR=0.09,95%CI 0.01~0.76,P=0.027)和再次血运重建风险(HR=0.21,95%CI 0.10~0.41,P〈0.001)较低,全因死亡(HR=1.21,95%CI 0.48~3.00,P=0.69)和卒中发生率(HR=2.31,95%CI 0.82~6.47,P=0.1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2年,CABG组卒中风险较高(HR=2.20,95%CI 1.06~4.55,P=0.034),心肌梗死风险(HR=0.19,95%CI 0.06~
- 刘如姜琳许连军田间赵雪燕张茵许晶晶宋莹王欢欢高展宋雷袁晋青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