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岭 作品数:13 被引量:29 H指数:4 供职机构: 邯郸市眼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不同脂质层厚度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泪膜稳定性的差异。方法:纳入2020-06/2021-12于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194例384眼,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行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和脂质层厚度测量,分析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根据脂质层厚度将纳入患者(384眼)分为脂质丰富组(49眼)、脂质平衡组(27眼)、脂质轻微缺乏组(266眼)、脂质显著缺乏组(42眼),四组泪河高度有差异(P=0.022),首次泪膜破裂时间无差异(P=0.322)。脂质层厚度分级与泪河高度呈正相关(r_(s)=0.143,P=0.006),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无相关性(r_(s)=-0.090,P=0.083);泪河高度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也无相关性(r_(s)=0.038,P=0.460)。结论: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同的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张鹏 韩坤岭 王延铮 王延岭关键词:泪膜 干眼 泪膜破裂时间 多层螺旋CT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眼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49例患者发生眼眶骨折,其中眼眶内壁骨折有21例,眼眶外壁骨折有15例,眼眶下壁骨折有17例,颧骨骨折有8例,混合性骨折有10例;有47例患者出现眼周围组织损伤,其中眼肌肿胀有13例,局部组织增厚有22例,眶内积液或积血有5例;眼球破裂损伤有11例。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眼损伤的具体情况,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具有很大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王延岭 李景珂 赵秀云 吕英刚关键词:多层螺旋CT 眼外伤 角膜宽度与前房角参数在前房角组成上的相关分析 2024年 目的观察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宽度和前房角参数的变化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34例(43只眼),年龄(69.03±6.61)岁(60~86岁)。应用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所有眼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的前房宽度(ACW)、中央前房深度(CACD)、瞳孔直径(PD)、小梁虹膜角度数(TIA)、房角开放距离(AOD)和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数据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ACW与其它参数的相关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白内障手术后3个月时的ACW、CACD、TIA、AOD和TCPD数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ACW与CACD、TIA、AOD均无相关性,与TCPD有负相关性。结论在前房角的变化上,角膜宽度与睫状体突位置在前房角的组成上并不完全独立,而是共同在前房角的组成上趋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但呈动态变化的结构关系。 张鹏 王立芳 韩坤岭 王延铮 任朝阳 王延岭关键词:白内障 房角 前房深度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观察老年干眼患者最早泪膜破裂位置 2022年 目的:观察老年干眼患者最早泪膜破裂位置的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07/12在我院诊治的老年干眼患者154例267眼,143眼为右眼,124眼为左眼。其中男71例,女83例,年龄68~90(平均73.40±4.13)岁。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进行最早发生泪膜破裂位置的测量,破裂位置以仪器观察的角膜方位按逆时针顺序分为4个区域,分别对应右眼的鼻上、颞上、颞下、鼻下4个区域和左眼的颞上、鼻上、鼻下、颞下4个区域。记录哪个区域泪膜最先出现破裂,同时记录最早破裂位置距角膜中心的距离。结果:右眼出现泪膜首先破裂最多的区域为鼻下(28.7%),然后是颞下(27.3%)、鼻上(20.3%)、颞上(11.2%),同时出现2~3个区域泪膜破裂占12.6%。左眼出现泪膜首先破裂最多的区域也为鼻下(31.5%),然后是颞下(25.0%)、鼻上(23.4%)、颞上(11.3%),同时出现2~3个区域泪膜破裂占8.9%。双眼之间泪膜破裂区域构成比的比较无差异(χ2=1.443,P=0.837)。双眼鼻下方泪膜破裂位置距角膜中心距离均以>1.5~2mm和>2~2.5mm为主。结论:老年干眼患者泪膜的破裂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双眼泪膜首次破裂均以角膜鼻下方为主,双眼没有显著性差异。 张鹏 韩坤岭 王延铮 王延岭关键词:干眼 泪膜 角膜地形图仪 老年 角膜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眼部异物定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7年 目的:分析在眼部异物定位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疑为眼部异物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眼眶-DR拍摄法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法对其进行诊断,对比两种不同方法对眼部异物的检出率。如患者采用眼眶-DR法拍摄结果显示为阳性,应采用角膜缝环-DR定位法,对异物所在点钟位、异物到水平面、矢状面及角巩膜缘距离进行测量。结果:78例疑为眼部异物的患者,均经手术确诊为眼部异物,采用眼眶-DR拍摄显示有24例为眼部异物;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有31例为眼部异物,即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出率(39.74%)高于眼眶-DR拍摄法检出率(30.7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眶-DR拍摄法检查异物的点钟位、异物到水平面的距离、异物到矢状面的距离及异物到两侧角巩膜缘连线的距离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法的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眼部异物定位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理想选择的辅助诊断手段,临床可推广应用,以提高眼部异物检查率。 王延岭 李亚梅 吕英刚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检出率 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的多因素分析 2021年 对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结束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方法:选择了来我院就医且接受超声乳化术治疗的98例白内障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共120眼。研究对象的时间选择节点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之后在分析汇总患者常规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组,分组标准为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共分为了严重丢失组和一般丢失组。严重丢失组内共有52例患者、67眼,其内皮细胞丢失率≥12.3%。一般丢失组内有46名患者,53眼,患者的丢失率<12.3%。最后对影响内皮细胞丢失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究。结果: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超声乳化时间、超声能量以及年龄是影响患者内皮细胞丢失率的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结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明确内皮细胞数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提高手术质量及患者的预后效果。 张鹏 韩坤岭 王延铮 王延岭关键词:白内障患者 超声乳化手术 角膜内皮细胞 Oculus Keratograph干眼仪在干眼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21年 干眼症在现在生活中很常见,任何原因都可能会引起泪液质量的异常,患有干眼症的患者通常会出现眼部不适的症状,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Oculus Keratograph这款干眼仪是专门针对干眼诊断的一款设备,是对干眼症诊断的一个有利辅助工具。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这款干眼仪在临床治疗上的实际作用,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干眼仪的使用,帮助干眼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发挥干眼仪的最大价值。 张鹏 韩坤岭 王延铮 王延岭改良Van Herick前房角宽度评估法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在Van Herick法基础上更方便准确评估前房角宽度的方法。方法:纳入2021-01/12于我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69眼,参考Van Herick法分为房角宽度≥1/2颞侧角膜厚度(CT)组(37例44眼)和<1/2CT组(21例25眼),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和周边房角度数。结果:房角宽度≥1/2CT组和<1/2CT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有明显差异(2.64±0.27 mm vs 2.23±0.29 mm,P<0.01),且两组间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象限房角度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房角宽度≥1/2CT组患者上方与下方象限房角度数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象限房角度数均有差异(P<0.05);房角宽度<1/2CT组患者上方与鼻、颞侧象限,下方与颞侧象限房角度数均有差异(P<0.05)。结论:裂隙灯下采用Van Herick法评估颞侧房角宽度,同时评估下方象限房角宽度,可以更简单、快速、准确地评估前房角的整体情况。 张鹏 王立芳 王延铮 韩坤岭 任朝阳 王延岭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 裂隙灯 房角 前房 新型角膜地形图仪对不同方位的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分析 2021年 使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新的第四代角膜地形图泪膜后比较病人病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他们根据白内障手术方法分为两组:随访第一组接受同轴微切口清晰上边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共75例中,第二组接收到的水平边缘透明切口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共67例。3个月,使用新的四代角膜地形图仪来比较术前和术后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 BUT),撕裂河流高度,基本泪液分泌试验(SCHI rmerI试验)和主观干两个眼感官评分的群体。比较手术后和手术前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和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的影响程度的差异之间的差异。 张鹏 韩坤岭 王延铮 王延岭关键词:泪膜 干眼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肺内磨玻璃样结节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肺内磨玻璃样结节(GG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经过手术或者穿刺活检证实的GGN患者128例,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对GGN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比较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渗透性表面积容积(PS)对于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通过绘制ROC曲线比较BV、PS对GNN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BV、PS均高于良性病变(t值分别为9.63,26.27,P值分别为0.022,0000);绘制ROC曲线分析发现,BV的诊断临界值在7.65 m L/100g,以此为阈值时发现,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41%、76.37%、85.25%、72.36%及86.91%;PS的诊断临界值在17.90 m L·min^(-1)·100g^(-1),以此为阈值时发现,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15%、82.56%、89.81%、82.55%及91.19%;BV与PS两者联合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34%、86.74%、93.22%、86.76%及93.82%。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GGN良、恶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暴军辉 闫巧焕 王延岭 刘娜 齐敬丽 张建锋 田长清 王俊英 吕英刚关键词: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