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波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2篇围城
  • 2篇《围城》
  • 1篇道家
  • 1篇叙事
  • 1篇意蕴
  • 1篇融汇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冲突
  • 1篇文化意蕴
  • 1篇现实主义
  • 1篇伦理性
  • 1篇魔幻
  • 1篇魔幻现实主义
  • 1篇反常化
  • 1篇讽刺
  • 1篇比喻
  • 1篇《大师和玛格...
  • 1篇长者
  • 1篇存在主义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戴波
  • 1篇张辉
  • 1篇高旭东
  • 1篇戴波

传媒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围城》中的长者及其文化意蕴
2019年
《围城》中作为次要人物的众多长者多为研究者所忽略。这些长者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以方遯翁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和以张吉民夫妇、陆先生夫妇为主要代表的群体,前一个群体坚持中国文化本体地位,诠释了以伦理性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后一个群体的成员或多或少接受了西方文化,从而偏离了中国文化。长者们不同的文化趋向与文化认同,表现了"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融汇与激烈撞击以及传统文化的"话语权"的变化,由此也可以看到《围城》的文化深度。
戴波
关键词:长者伦理性文化冲突文化意蕴
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模糊”性
2016年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个"模糊"的文本世界。其"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者对现实世界、历史传说和魔幻世界等三个世界的穿插处理导致读者理解的"模糊";作者采用了"反常化"创作手法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对应的传统解读之间出现了"模糊";对"大师"的身份解读也具有"模糊"的多维度。《大师和玛格丽特》文本的"模糊"性既体现出布尔加科夫创作历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顿生活和矛盾心理,又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众人在欲海中纸醉金迷、迷失方向的"模糊"人生。在对现实社会混沌慌乱和疯癫荒唐的讽刺背后正是作者对"荒原"世界深深的担忧和思索。
戴波张辉
关键词:反常化讽刺魔幻现实主义
从钱钟书的《围城》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融汇被引量:1
2017年
注重中西文化类同与会通的清华传统对钱钟书的美学追求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体现在《围城》的创作中。钱钟书在《围城》中既表现了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意识,也呈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家精神。在叙事策略上,《围城》不仅汲取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更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从而铸成了钱钟书的文体创新。作为一部融汇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小说,《围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都体现了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美学观念。
高旭东戴波
关键词:《围城》存在主义道家叙事比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