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
- 作品数:34 被引量:968H指数:17
- 供职机构:普林斯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入学年龄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吗?--兼评刘德寰、李雪莲《“七八月”的孩子们》被引量:17
- 2017年
- 西方研究发现,出生月在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以前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不及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以后的学生,并将这一"截止日期现象"归因于入学年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刘德寰、李雪莲的研究《"七八月"的孩子们》也试图在中国展示这一现象,本文则对此提出质疑。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2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本文检验了截止日期现象能否持续到成年期,以及特定出生月份是否存在入学年龄的选择性这两个问题。本文发现,中国孩子对截止日期的遵从度低且存在选择性,出生月份之间的成就差异不能完全由入学年龄来解释,应考虑其他替代性的解释。
- 张春泥谢宇
- 关键词: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制度
-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被引量:141
- 2018年
-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虽然持续已久,但至今仍未产生共识。本文试图从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和范式本土化三个角度说明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从议题上来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已经相当地本土化,而且不必为突出本土化特征而束缚研究。从应用上来看,一些应用西方理论或方法的中国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对社会学的认识和对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若在秉承社会学研究规范性的同时能够将社会学本身的情境性带入其中,中国社会学必然能够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力。从范式上来看,学术的贡献和原创性应该由学术同行来评价,中国的社会学家所发展出的理论和方法应该对这个学科的主流领域具有影响力,应该有助于整个社会学学科的知识积累,而不只是对中国社会学有所贡献。
- 谢宇
- 关键词:本土化中国社会学社会学发展学术范式
- 二元分割体制下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流动及其收入效应被引量:37
- 2019年
-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两期数据(CFPS2010、2012)和动态研究视角,本文系统分析和讨论了当今体制二元分割下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流动的发生机制及其经济后果,提出体制分割成为影响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和经济后果不平等的重要集体性中介因素。体制对工作流动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体制的稳定性效应,即为其成员提供内部庇护,从而降低体制内工作流动率;体制的收入效应,即与体制外流动相比,体制内工作流动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增长;体制的壁垒效应,即体制阻止和排斥体制外的劳动力发生跨体制流动,从而影响工作流动的方向。经过使用倾向值匹配、IPTW等统计技术控制样本选择性后,分析结果显示,体制分割的这三方面效应均呈显著影响,且结果稳健。本文将体制分割与工作流动过程相结合,探讨体制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动态作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中的分层与流动现状。
- 周扬谢宇
- 对纵贯数据统计分析的认识被引量:19
- 2011年
- 在介绍了纵贯数据的设计思想及优缺点基础上,从统计方法的角度讨论了纵贯数据在社会科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纵贯数据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对总体异质性的识别、对因果机制干预的研究、对因果效应的研究和对"状态"变换的研究。以一些基于纵贯数据的研究设计为实例,文章阐述了在研究中假设与数据紧密衔接的重要性,以及利用统计方法分析纵贯数据时需要考虑的要点。但由于存在着由人类和人类行为内在变异性导致的这一无法避免的根本性缺陷,纵贯数据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而在纵贯数据的辅助下,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将其进行更合理的概念化,并加以更精准的数据分析。
- 任强谢宇
- 关键词:因果效应
- 天地之间:东汉官员的双重责任被引量:4
- 2011年
- 自秦朝至清朝,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对其上级负有义务,而且代表地方利益。这样的结构性特征被称为"双重责任"。对上负责可以在韦伯的官僚科层框架中得到理解,但无法解释官员对地方利益的维护。本文通过研究东汉时期地方官员的双重责任,分析官员如何维护地方利益。基于对东汉时期政府结构、政治思想和晋升制度的考查,本文提出三种解释:实际需求、儒家意识形态和声誉机制。此观点在实证中得到一定支持。运用东汉时期的官方档案和古代碑刻等原始资料,本文对韦伯有关中华帝国治理制度的分析提出质疑,并对存在了2000多年的"低效率"机制背后潜在的社会合理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 谢宇董慕达
- 关键词:汉代中华帝国儒教
- 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被引量:100
- 2019年
- 近20年来,第二次人口转变是用于解释全球范围内家庭领域发生新变化的最主要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分析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我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初婚年龄、同居率、离婚率以及生育方面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我国的发展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轨迹,不同方面的家庭行为的变化程度差异较大。结婚与同居这些更为个体化的家庭行为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变化,男性与女性不断推迟进入初婚的时间,同居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养育子女方面,婚外生育与已婚不育仍然非常少见。离婚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整体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文章提出,对我国家庭领域变化的理解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 於嘉谢宇
- 关键词:出生队列家庭
- 为什么中国需要实证研究
- <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这场变革不仅直接改变了中国13亿人口(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生活,也影响了生活在其他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中数以万计的人。在我看来,...
- 谢宇
- 文献传递
- 中国育龄人群生育潜力影响因素的随机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文章利用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搭载的联合分析随机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育龄人群对虚拟情境下他人生育潜力的评估探讨了生育规范的潜在差异和影响机制,并考察了其人群异质性。研究发现,个体对生育规范的认知具有可变性。经济资源对二孩与三孩生育潜力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育在当代社会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品属性。照料资源的可及性有助于提升生育潜力,其中有长辈提供照料支持对二孩和三孩生育潜力的刺激效应分别约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12.5万元和6.29万元;低价的市场化托育服务对二孩生育潜力的提升作用均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13.86万元,但对三孩生育潜力而言,低价公立托育服务的提升效应明显高于低价私立托育服务,二者分别相当于家庭年收入增加8.87万元和6.61万元。性别偏好在生育潜力评估中的影响已不再显著,反映了传统生育规范的弱化。此外,研究表明,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和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对经济资源、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资源的偏好略有差异。文章认为,未来中国的生育行为可能因社会经济特征而呈现明显的分化,生育支持政策需要重点加强经济资源与社会照料资源的配套支持。
- 於嘉沈小杰谢宇
- 关键词:社会规范经济资源性别偏好
- 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影响因素被引量:36
- 2021年
- 作为生育意愿的测量指标之一,理想子女数量反映了社会对于生育的整体心态,对理解长期的生育水平变化有重要参考意义。国际比较结果显示,中国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量已处于国际较低水平,一孩倾向较高,而三孩及以上倾向较低,但生育意愿实现率目前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地区数据,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居民理想子女数量的宏观社会因素。结果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竞争压力越大、总和生育率越低,人们的理想子女数量越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地区生育环境与教育竞争压力的影响更加突出,为近期实施的"双减"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在考察不同国家或社会中的生育观念时,应充分考虑其差异化的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背景。
- 於嘉周扬谢宇
- 职业特征如何影响性别间的收入差距被引量:4
- 2021年
- 本文使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借用美国O*Net职业数据库构建了一系列职业特征指标,并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职业信息数据,系统分析和探讨了职业特征具体作用于性别收入差距的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职业特征后的性别效应与控制了193个具体的职业类型所得到的性别效应基本一致。利用Oaxaca分解显示,职业内部的男性比例和不同性别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特征影响性别间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而工作环境方面的性别差异并不能用来解释性别间的收入差距。此外,我们的分析证实了职业特征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存在收入回报的异质性。本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性别不平等和收入分层现象。
- 杨一纯谢宇
- 关键词:性别隔离性别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