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磊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肝癌
  • 2篇蛋白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肿瘤
  • 2篇肝炎
  • 1篇大叶
  • 1篇大叶桉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2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化疗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血小板输注无...
  • 1篇移液器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患者
  • 1篇抑菌

机构

  • 10篇广西中医药大...
  • 2篇天津国际旅行...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0篇杨磊
  • 5篇林洪升
  • 3篇陈松林
  • 3篇韦巍
  • 3篇李明芬
  • 3篇潘爱萍
  • 3篇李屏
  • 2篇黄小琪
  • 2篇殷君
  • 2篇林英辉
  • 2篇李生
  • 2篇杨德芬
  • 2篇李明芬
  • 2篇林智敏
  • 1篇高兴新
  • 1篇张荣臻
  • 1篇曹炳华
  • 1篇黄燕

传媒

  • 2篇浙江医学
  • 2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大众科技
  • 1篇河北中医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R-122抑制肝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原发性肝癌(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针对性较差,治疗效果欠佳。肝脏特异性高表达的微RNA(miRNA/miR)-122与PHC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miR-122的低表达在PHC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肝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miR-122主要通过与其靶基因结合或作用于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发挥抑癌作用。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蛋白G1、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叉头框蛋白家族基因等肿瘤相关基因均为miR-122的重要作用靶点。在分子生物学角度对PHC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可为PHC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李明芬林洪升李屏邓增富杨磊韦巍潘爱萍
关键词:肝癌微RNA细胞周期蛋白G1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肿瘤相关基因
肝癌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肝癌的发生常由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脏疾病演变而来。多数肝癌患者合并有脾功能亢进,因此导致外周血中的血小板不同程度减少。除此之外,在治疗过程中,靶向药物对巨核细胞及骨髓功能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致使骨髓造血微环境受损,血小板数量骤减。为预防患者机体出血从而使病情加重,血小板输注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部分患者多次且足量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数值并未达到理想的范围,出血状态也未得到缓解,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情况。本文就肝癌患者发生PTR的原因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罗婧菱李浩辰杨磊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无效干预策略
白花香莲解毒方通过干扰MAP3K2的表达抑制HepG2.2.15细胞增殖被引量:2
2017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花香莲解毒方抑制乙型肝炎细胞Hep G2.2.15增殖的机制。首先通过对于我院检验科27例乙肝患者的血清进行收集,检测在不同病毒拷贝数的血清中蛋白激酶2(MAP3K2)的含量,分析HBV DNA拷贝数与患者血清中MAP3K2含量的相关性;再通过细胞实验,在不同时间点(第3,5天)检测通过白花香莲解毒方处理后的Hep G2.2.15细胞上清中MAP3K2含量变化情况,以及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患者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与MAP3K2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2=0.251;观察组细胞通过白花香莲解毒方处理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第3、5天细胞检测上清液中MAP3K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认为,白花香莲解毒方是通过抑制MAP3K2的合成,从而达到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活跃程度的目的,减少HBV DNA的合成。
林英辉潘爱萍杨磊李明芬林洪升李生杨德芬林智敏陈松林黄小琪
关键词:蛋白激酶2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7-H3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7-H3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肝病科患者血清样本共47例,根据其乙肝两对半结果而分为4组,即大三阳组、小三阳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纤维化组,并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随机收取10份HBsAg阴性健康人血清样本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样本中B7-H3含量,并两两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用RT-PCR的方法检测患者组样本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并分析其与B7-H3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清样本中B7-H3含量为(7.36±0.36)ng/mL,高于另外4组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4组B7-H3含量均为(2.12~2.81)ng/mL之间,4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组HBV DNA检测结果显示,大三阳组HBV DNA拷贝数达到(602.2±193.2)×105/m L,与肝纤维化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三阳组、肝纤维化组患者HBV DNA拷贝数与小三阳组、慢性HBV感染组相比,其拷贝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组样本中B7-H3含量与HBVDNA拷贝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B7-H3含量与正常人相比有所下降,可能与B7-H3在患者体内重新分布有关,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活跃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陈松林黄燕冯金鹏杨磊
关键词:乙型肝炎B7-H3HBVDNA
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膜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膜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水共沸蒸馏法制备大叶桉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大叶桉挥发油的成分,并制备10%~50%浓度药敏纸片。采用平板涂布法测定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将10%~50%浓度药敏纸片均匀散在贴于涂有0.5 MCF细菌悬液的血平板上,观察抑菌环大小。构建24份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模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份,观察组采用含10%大叶桉挥发油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对照组采用含等量生理盐水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大叶桉挥发油对细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感应基因LasI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大叶桉挥发油中存在7种主要成分,即α-蒎烯、柠檬烯、桉油精、莰烯、邻-异丙基苯、α-松油醇、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醇乙酸酯。20%及以上浓度的大叶桉挥发油具有理想的抑菌效果,但任何浓度的大叶桉挥发油药敏纸片在血平板上均无法产生抑菌环。大叶桉挥发油对延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观察组LasI mRN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叶桉挥发油可直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延缓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下调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LasI基因的表达从而降低其毒力,具有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潜在价值。
杨磊黄庆高兴新曹炳华李浩辰曹红艳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挥发油抑菌生物膜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PLC)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可减轻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PLC的角度出发进行综述。
李屏韦巍李明芬殷君邓增富林洪升杨磊
关键词:肝肿瘤
不同方法诱导小鼠产生CD8^(+)记忆性T细胞的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诱导小鼠产生CD8^(+)记忆性T细胞的效果。方法将100只雌性Bal B/C小鼠作为受体小鼠,并将其中75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移植组、1×10^(6)注射组、5×10^(6)注射组、1×10^(7)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取1只C57小鼠(供体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按上述不同个数溶于0.2 ml PBS缓冲液后注射于各注射组小鼠腹腔中;颈椎脱臼处死后,取15块0.25 cm^(2)背部皮肤移植到移植组小鼠背部。处理后1、2、3个月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5组小鼠脾脏CD8^(+)记忆性T细胞百分比和CD3^(+)T细胞总数。剩余25只小鼠(每组5只)按上述方法分组和处理,然后纯化分选CD8^(+)记忆性T细胞,与经过辐照后的C57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1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记忆性T细胞增殖指数。结果前5组小鼠在处理后1个月时产生的CD8^(+)记忆性T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3个月时3个注射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移植组(均P<0.05),3个月时更明显(均P<0.05)。其中1×10^(6)注射组在2个月时CD8^(+)记忆性T细胞比例最高;在CD3^(+)T细胞总数方面,移植组及3个注射组组内比较均在2个月时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D8^(+)记忆性T细胞的增殖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体内注射脾脏淋巴细胞来诱导CD8^(+)记忆性T细胞是更高效的方法。
黄晓东杨磊黄清云高雪辰
关键词:腹腔注射
一种移液器吸头装载设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液器吸头装载设备,包括:移动架,其包括顶板、设于所述顶板顶部的围栏、支撑所述顶板的数根支脚和设于所述支脚底部的底轮;格栅组件,其包括依次上下铺设在所述围栏内的第一条栅和第二条栅,所述第一条栅和第二条栅均...
杨磊张可星罗婧菱农腾梁燕何素珍
白花香莲解毒方对于乙型肝炎细胞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花香莲解毒方对于肝炎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使用白花香莲解毒方对乙型肝炎细胞Hep G2.2.15进行干预,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在处理后24 h、72 h和120 h用RT-PCR法测定其细胞上清HBV DNA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含量。观察组的Hep G2.2.15细胞划痕愈合能力、侵袭能力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及Hbs Ag的分泌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白花香莲解毒方对于乙型肝炎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林英辉李明芬潘爱萍杨磊林洪升李生杨德芬林智敏陈松林黄小琪
癌痛消颗粒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其对白介素12、白介素10、γ干扰素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8
2019年
背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在TACE治疗后发生近期疾病进展,生存质量、生活能力较低。癌痛消颗粒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韦艾凌教授自拟药方,经临床证实治疗PLC有效,而癌痛消颗粒与TACE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相关免疫因子[白介素(IL)-12、IL-10、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究癌痛消颗粒联合TACE治疗PLC的疗效,并观察其对IL-12、IL-10、IFN-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单盲、单中心试验。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的PLC癌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患者均给予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和保肝治疗,对照组采用TACE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癌痛消颗粒,1剂/d。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8周)。随访截至2018-03-05。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7 d、4周、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血清IL-12水平、血清IL-10水平、血清IFN-γ水平、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评分,预后情况[总生存时间(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毒副作用。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ORR)为83.72%(36/43),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χ~2=3.909,P=0.048)。试验组患者治疗后4、8周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4周、8周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组,血清IL-12、IFN-γ水平低于健康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8周血清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2、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8周对照组与试验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本
李屏李明芬韦巍张荣臻杨磊林洪升殷君邓增富
关键词:癌痛消颗粒自然杀伤T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