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在脓毒血症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鉴别研究 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 探讨血清标志物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在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差别,为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1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及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资料。PCT、IL-6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培养测试采集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且发热高峰时抗凝静脉血,利用3D 240-Bact/Alert(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培养仪进行培养。结果 鉴别诊断脓毒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时,患者入住ICU 24 h内脓毒血症组PCT、CRP和IL-6水平均高于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浓度较IL-6和CRP更具有临床价值。PCT诊断效能更高。若患者入ICU 24 h内PCT值低于4.18 ng/mL时,可排除脓毒血症(阴性预测值97.01%)。当PCT>0.5 ng/mL作为诊断脓毒血症的cut-off值时,灵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100.00%。PCT>2 ng/mL作为诊断脓毒血症的cut-off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略低。ROC曲线结果显示,PCT对诊断脓毒血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的正确率较高。IL-6相对于CRP来说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PCT、CRP、IL-6联合检测时,能为临床上脓毒血症和SIRS的鉴别诊断快速提供诊治方向。单独指标中,PCT对鉴别脓毒血症和SIRS优于IL-6、CRP。 宁熙 李云轩 王泽辰 杨璐关键词:脓毒血症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7例OVCF行椎体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79例, 女138例;年龄58~88岁[(73.1±6.9)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血管渗漏分为血管渗漏组(39例)和无血管渗漏组(178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解剖位置、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入路、手术方式, 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相关性, 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受伤至手术时间、压缩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手术方式, 以及骨水泥注入时期、注入速度、注射量、注射区域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相关(P<0.05);性别、年龄、骨密度、伤椎解剖位置、手术入路与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椎内裂隙征(OR=7.00, 95%CI 1.57~31.30, P<0.05)、椎基静脉孔(OR=7.52, 95%CI 1.94~29.16, P<0.01)、PVP(OR=10.98, 95%CI 2.51~47.94, P<0.01)、骨水泥稀薄期注入(OR=5.91, 95%CI 1.45~24.15, P<0.05)、骨水泥注射量大(OR=3.60, 95%CI 1.70~7.65, P<0.01)、骨水泥边缘区注射(OR=24.80, 95%CI 5.28~116.37, P<0.01)与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显著相关。结论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PVP, 以及骨水泥稀薄期注入、注射量大、边缘区注射是OVCF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血管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毕航川 段浩 王均 董俊杰 李云轩 舒钧 王志华关键词: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 云南省大理州白族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目的:1.通过定量超声技术测定云南省大理州白族人群跟骨骨量参数,建立峰值骨量数据库并探讨其变化规律。2.调查云南省大理州白族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3.验证OSTA系统是否适用于目标人群的骨质疏松症自我诊断... 李云轩关键词:跟骨定量超声 骨质疏松症 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s,ASDi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2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5例、女163例;年龄(61.8±8.4)岁(范围39~77岁)。根据术后24个月随访时是否出现ASDis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记录患者个体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疾病种类、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等]及手术因素(术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等)、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等],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腰椎融合术后24个月时共发生ASDis 24例,发生率为9.3%(24/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前椎旁肌脂肪化程度GCS分级≥3级、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悬浮固定、全椎板切除、多节段融合(≥3个节段)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受教育程度、伴侣情况、工种、肥胖(BMI≥24 kg/m2)、吸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L、PI、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PI-LL不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5.63,95%CI为(1.56,20.29),P=0.008]、术前椎旁肌脂肪化GCS≥3级[OR=4.82,95%CI为(1.36,17.13),P=0.015]、合并骨质疏松症[OR=14.04,95%CI为(2.53,77.79),P=0.002]、PLIF手术[OR=9.69,95%CI为(1.91,49.03),P=0.001]、多节段固定[OR=9.36,95%CI为(1.77,49.41),P=0.008]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全椎板切除[OR=0.09,95%CI为(0.02,0.37),P=0.001]、悬浮固定[OR=0.16,95%CI为(0.02,0.94),P=0.042]是腰椎融合术后ASDis发生的保护因素。� 李云轩 刘勇 舒钧 王志华 何绍烜 郭立民 寇南楠 陈翰博 吕佳 段浩关键词: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易感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分析该院重症医学科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患者的易感因素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CRE的防治及感染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重症医学科CRE感染患者,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患者及非发酵菌细菌感染患者各17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包括年龄、性别、菌株来源、是否合并其他微生物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资料,分析患者的CRE易感因素,通过比较生存及死亡患者资料,分析影响CRE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77例CRE感染患者中,132例存活,45例死亡,病死率为25%;CRE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约为90%,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CRE的易感因素包括菌株检出时机(入住ICU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是重症医学科CRE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龄、入住ICU、呼吸道感染、入院天数10~<30 d、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CRE的易感因素,年龄≥60岁、既往高血压病史是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定期CRE定植筛查,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隔离等防控措施。 杨璐 李思琪 李庆蓉 杨旭 李云轩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 预后 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策略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61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0例,年龄46.9±17.9岁。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10例,感染发生率为6.21%。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病原学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阴沟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记录患者相关因素信息包括:年龄是否>60岁、性别、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否<30g/L、血沉是否≥20mm/h、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18.5kg/m^2、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后72h峰值血糖值是否≥11.1mmol/L、患者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病灶部位(颈段、胸段、胸腰段或腰段)及范围(病灶范围是否<3个节段)、是否存在后凸畸形、患者是否存在寒性脓肿,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是否使用脉冲式冲洗枪、是否使用内固定、是否进行前柱重建、手术时间是否<300min、是否有术中输血、术中是否局部使用链霉素及手术入路为前入路或后入路等内容。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蛋白浓度<30g/L(感染率16.7%)、血沉≥20mm/h(感染率14.0%)、BMI<18.5kg/m^2(感染率16.7%)、患有糖尿病(感染率15.2%)、峰值血糖≥11.1mmol/L(感染率24%)、合并寒性脓肿(感染率3.0%)等患者相关因素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时间长(≥300min)(感染率12.7%)、术中进行了输血(感染率10.9%)、局部未使用链霉素(感染率15.8%)等手术相关因素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脊髓损伤、病灶部位、范围、是否存在后凸畸形等患者相关因素不是脊柱结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杨璐 段浩 李云轩 郭立民 王志华关键词:脊柱结核 抑制PPARγ表达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抑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表达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psteoporosis,POP)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骨密度正常患者提取的BMSCs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POP患者提取的BMSCs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组(POP组),取POP组细胞加入PPARγ抑制剂,分为抑制剂组(INR组),经成骨诱导分化后,检测各组细胞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Osteri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观察各组BMSCs成骨分化情况。结果POP组ALP阳性细胞数低于CON组和INR组(P<0.05);与CON组相比,POP组中OCN、OPN、Osterix、Runx2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P组相比,INR组中OCN、OPN、Osterix、Runx2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PARγ表达后,BMSCs成骨分化特异性基因(ALP、OCN、OPN、Osterix、Runx2)表达增加。 蒲龙 周旋然 江陈榕 李云轩 袁勇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PARΓ BMSCS 成骨分化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髋臼Letournel复合型骨折 目的 探讨前(髂腹股沟入路)后(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入路治疗髋臼Letournel复合型骨折。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5例髋臼Letournel复合型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切... 李云轩 王志华 魏炜特立帕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的效果 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探讨特立帕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残余腰背痛(RBP)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OVCF行PKP术后R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2例;年龄57~85岁[(68.0±5.9)岁]。32例规律使用特立帕肽治疗(特立帕肽组),58例常规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4 h及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ABH)、椎体中部高度(MBH)、椎体后凸角(KA),以及椎体前缘高度维持率(MRABH)、椎体中部高度维持率(MRMBH)及后凸角差(DKA)以评估椎体高度维持情况,比较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2个月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血清N端骨钙素(N-MID)水平以评价患者骨代谢改善情况。观察特立帕肽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14.3±0.6)个月]。术后两组VAS、ODI随时间延长逐步降低(P均<0.01);术前、术后24 h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6,12个月特立帕肽组VAS为(4.4±0.6)分、(3.2±0.5)分、(2.0±0.5)分、(1.1±0.1)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4.9±0.6)分、(4.0±0.6)分、(3.2±0.7)分、(2.7±0.1)分(P均<0.01);术后6,12个月特立帕肽组ODI为26.5±1.3、20.6±1.2,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8.2±1.6、23.6±1.6(P均<0.01),其余时相点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两组ABH、MBH较术后24 h显著降低(P均<0.01);术后24 h两组ABH、M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特立帕肽组术后12个月ABH、MBH、MRABH及MRMBH分别为(1.9±0.2)cm、(1.7±0.2)cm、0.91±0.02、0.92±0.02,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1.7±0.2)cm、(1.6±0.2)cm、0.86±0.02、0.87±0.02(P均<0.01)。术后12个月两组KA较术后24 h显著增加(P均<0.01);术后24 h两组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 李云轩 舒钧 王志华 毕航川 郭立民 何绍烜 寇南楠 陈翰博关键词:腰痛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特立帕肽 肠道定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与感染病原菌关系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以肠道定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CRE)与同一患者后期感染细菌的关系为出发点,同源性检测和耐药基因筛查为中心,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肠道CRE的定植情况、CRE肠道定植与后期感染的关系层次上,进行CRE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从而为临床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收集2018—2019年来自ICU病房及由其他科室转入ICU的共11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分离同一患者肠道定植CRE菌株和后期其他感染部位的菌株,对所有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AGE)试验的方法对定植CRE菌株和后期其他感染部位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95位ICU患者中有19位患者肠道CRE筛查阳性,定植率为20.00%。其中发生后期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11位,目标菌株耐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2株菌株中有21株检出耐药基因,占95.45%(21/22)。其中19株检出KPC-2耐药基因,阳性率为86.36%(19/22);2株检出NDM-1耐药基因,阳性率为9.09%(2/22)。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均为阴性。22株目标菌的MLST分型共分为3个型,主要为ST11型,11位患者中除了1位患者的后期感染菌株与定植菌株差异明显外,其余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均为相同的ST型;PAGE检出22株菌的分型可分为A群和B群,共7个型别,其中7位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之间条带位置与数目相同,视为同一克隆型,3位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条带有2~3个差异,同源性极高,视为高度相关菌株;1位患者的肠道定植菌株与后期感染菌株的条带异超过7条,视为不相关菌株。结论ICU患者定植率高,应加强入院CRE定植筛查;ICU患者部位检出的定植及感染CRE菌株MIC值高,为高耐药性菌株;ICU患者发生CRE感染的菌株与自身� 杨璐 李云轩 宋婉红 王文倩 黄云龙关键词:同源性分析 脉冲场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