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蕾华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河南平原濮阳市BK1钻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和环境演化
- 2023年
- 第四纪标准钻孔地层剖面可以为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的反射层位标定和地质解释提供有效的标尺,是城市活断层及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工作。本文在地层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孢粉和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光释光(OSL)等测试分析技术,将濮阳市BK1钻孔自下而上划分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地层沉积序列,缺失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地层。钻孔揭露下更新统厚31.35 m(180.5—149.15 m,未揭穿),为冲积-湖积相;孢粉带Ⅰ(173.5—149.5 m)记录了早更新世晚期冷干气候。中更新统厚79.7 m(149.1—69.4 m),以冲积相为主,夹洪积相;孢粉带Ⅱ(139.5—137.6 m)、孢粉带Ⅲ(117.5—96.5 m)、孢粉带Ⅳ(96.5—92.0 m)记录了中更新世冷干-温干-冷干气候特征。上更新统厚27.4 m(69.4—42.0 m),底界面埋深69.43 m,为冲积相;孢粉组合带Ⅴ(69.5—42.5m)记录了晚更新世早期温干气候。孢粉组合带缺失晚更新世晚期凉干气候记录,结合地层年龄数据,笔者认为BK1钻孔缺失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地层。全新统厚42m(42.0—0m),底界面埋深42m,为冲积相夹沼泽相;孢粉带Ⅵ(15.3—1.4 m)记录了全新世晚期凉干气候。BK1钻孔揭示的第四纪不同时段较大的沉积速率差异是长期构造沉降、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卫蕾华贺为民
- 关键词: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第四纪地层
- 基于高分辨率粒度、磁化率分析的黄土地层划分与古地震研究
- 探槽技术是目前古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测年技术可以限定古地震事件的发生年代与地震复发间隔,但在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古地震序列识别的完整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特别是那些厚度大且层理不清的地层,比如黄土地层,不...
- 卫蕾华
- 关键词:黄土HEINRICH事件
- 文献传递
- 河南省偃师断裂、洛河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 偃师断裂和洛河断裂是洛阳盆地的2条重要断裂,也是洛阳市活断层探测的目标断层,分别控制了洛阳盆地的北部和南部边界。横跨偃师断裂的3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表明:YS1测线上的上断点FP1埋深为35~40m,YS2测线上的上断点F...
- 贺为民卫蕾华杨杰刘明军刘保金袁洪克
- 关键词:地质剖面第四纪活动性浅层地震勘探断层面下更新统断层性质
- 文献传递
- 黄土地区粒度与磁化率分层对古地震研究的意义--以山西洞峪沟黄土剖面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探槽技术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古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定年技术可以识别出古地震事件与地震重复间隔,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例如,目视解译难以区分黄土沉积内部的细层理,严重影响了古地震事件发生位置或时间的判定。如何提高古地震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降低古地震事件判定的不确定性,是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山西洞峪沟剖面位于山西临汾盆地东北角,横跨霍山山前断裂带,不仅揭示了较好的黄土沉积序列,还揭露了明显的地层错断事件。因此,该剖面是一个开展高精度探槽古地震研究,降低判定古地震事件不确定性的理想场所。根据高精度的粒度与磁化率变化曲线,结合目视分层解译结果,对洞峪沟黄土剖面进行了精细分层,界定了各层的厚度和边界。依据细分层和断层两盘地层的对应关系,将u6层沉积以来的3次断错事件的发生位置和时间作了再限定,它们分别发生在u5-7、u4以及u2的顶部,对应断层上盘埋深7.1m、4.7m与2.9m。根据释光测年结果以及断层上盘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推测3次断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在(48.1±1.5)^(43.2±2.5)ka BP接近45.8ka BP、(35.0±2.4)^(30.6±1.3)ka BP接近32.8ka BP、(26.4±0.8)^(20.9±0.7)ka BP接近23.3ka BP。根据3次黄土-古土壤沉积旋回的厚度差,判定3次地震的同震垂直位移分别为0.5m、0.4m和1.3m,累计位移2.2m。依据高精度粒度与磁化率变化曲线的地层分层方法,为有效降低黄土地区古地震研究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考。
- 卫蕾华何宏林蒋汉朝徐岳仁魏占玉高伟邹俊杰
- 关键词:山西地堑系
- 河南省偃师断裂、洛河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 贺为民卫蕾华杨杰刘明军刘保金袁洪克
- 驻马店市第四纪地层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本文基于驻马店市控制性钻孔BK2的古地磁测试分析、ESR样品测试、孢粉分析,对该孔第四系进行研究。结果认为:BK2孔沉积了早更新世冲湖积地层、中更新世中期冲洪积地层,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中更新世早期沉积地层以及中更新世晚期(含)以来沉积地层。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沉积的地层分界位于深度48.0 m处。其中,深度48.0—156.2 m属于早更新世中期、晚期沉积地层,深度1.5—48.0 m属于中更新世中期沉积地层。钻孔总体记录了早更新世中期(深度119.7—154.6 m)温干气候、晚期(深度48.0—119.7 m)冷干气候;中更新世中期(深度3.7—48.0m)温干气候,缺失中更新世早期的冷干气候记录。BK2孔第四纪地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由该区域第四纪沉积气候环境演化和第四纪震荡性构造(升降)运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 卫蕾华贺为民张洋宋晓鹏张峰刘露洋杨杰
- 关键词:古地磁ESR测年孢粉分析第四纪
- 黄土地区粒度与磁化率分层对古地震研究的意义--以山西洞峪沟黄土剖面为例
- 探槽技术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古地震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定年技术可以识别出古地震事件与地震重复间隔,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比如目视解译难以区分黄土沉积内部的细层理,严重影响了古地震事件发生位置或时间的判定.如何提...
- 卫蕾华何宏林蒋汉朝徐岳仁魏占玉高伟邹俊杰
- 关键词:古地震磁化率黄土地区
- 文献传递
- 基于LiDAR数据开展活动断层填图的实验研究--以新疆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例被引量:15
- 2014年
- 机载LiDAR技术为描绘活动构造相关构造地貌和最新的地表形变提供更精确的基础数据。如何将LiDAR新技术、新数据应用于活动构造填图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方面,是今后活动构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中以新疆天山北麓的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为试验区,开展了基于LiDAR数据的活动构造填图实验研究。首先,采用机载LiDAR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获得点云密度为6.6个/m2、平均点间距为0.39m的LiDAR原始数据;其次,利用试验区内12个测量精度可达mm级的GPS静态测量点评估LiDAR的相对垂直精度为0.12m、均方差值为0.078m;最后,对密度为6.4个/m2的地面点云数据进行DEM最佳分辨率评估,利用反距离权重算法获得0.5m分辨率的数据高程模型(DEM)。该分辨率的DEM数据足以完成独山子背斜-逆冲断裂带的精细构造地貌特征的确定以及高精度的空间解译。文中仅使用DEM可视化工具从不同虚拟的视角、不同色度或其他处理方式来识别微构造地貌、划分地貌面和确定断层位置等,宏观上获得与前人通过航片解译和野外调查一致的断裂分布特征,微观上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精细程度。此外,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检验、数据处理及数据应用等技术和方法适用于其他能够获得LiDAR地形数据的活动断裂研究工作。
- 魏占玉何宏林高伟徐锡伟甘卫军卫蕾华
- 关键词:LIDAR
- 末次冰期山西洪洞高分辨率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H5事件及其气候演化意义被引量:5
- 2018年
- 源于北大西洋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波动的Heinrich事件在东亚地区不同气候记录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识别。但是,哪一次事件对东亚乃至北半球影响最显著还不清楚。山西临汾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山间盆地保存了较为广泛的黄土沉积。本次研究对山西洪洞县洞峪沟剖面末次冰期厚10.5m的黄土进行光释光测年,0.5cm间距的粒度测量、磁化率测量。结果显示,该剖面跨越67.7~13.0ka,粒度和磁化率记录所反映的气候特征可以以H5事件(47.3ka)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早期(67.7~47.3ka)粗粉砂(20~63μm)和砂含量(>63μm)整体较低而磁化率较高,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较弱而夏季风较强;晚期(47.3~13.0ka)粗粉砂含量和砂含量整体较高而磁化率较低,反映该时期亚洲冬季风明显增强而夏季风明显减弱。山西洪洞以H5事件(约47.3ka)为分界点的末次冰期气候演化模式在东亚、东地中海乃至北美均可以对比,可能是北极地区冰量在这一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导致东亚乃至北半球气候向寒冷方向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认识对理解东亚MIS3气候演化趋势具有一定意义。
- 卫蕾华蒋汉朝何宏林徐岳仁高伟魏占玉
- 关键词:粒度磁化率光释光测年临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