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楠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心理咨询
  • 2篇咨询师
  • 1篇心理咨询师
  • 1篇社交
  • 1篇社交媒体
  • 1篇青年
  • 1篇情绪
  • 1篇准实验研究
  • 1篇伦理
  • 1篇媒体
  • 1篇目睹
  • 1篇抗逆
  • 1篇抗逆力
  • 1篇来访者
  • 1篇服刑
  • 1篇服刑人员
  • 1篇父母冲突

机构

  • 4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杨楠
  • 2篇贾晓明
  • 2篇颜笑
  • 1篇钱铭怡
  • 1篇温旭
  • 1篇向小平

传媒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社会工作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组心理咨询干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的准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究小组心理咨询对服刑人员希望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采取准实验设计,选取低希望水平[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得分低于总体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服刑人员24人进行人员匹配,12人参加小组心理咨询(干预组),12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开展提升希望水平的小组心理咨询(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8次);对照组处于常态。使用ADHS(包含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2个维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在干预前、干预后、(4周)干预后对两组进行评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组内差异,采用共变数分析和詹森-内曼法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组内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在(4周)干预后ADHS总分及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SAS得分低于干预前(P<0.01或P<0.001)。组间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在(4周)干预后ADHS总分及2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SAS得分低于对照组[(48.0±5.7)vs.(39.2±5.6),(23.1±3.4)vs.(19.0±3.2),(24.9±3.0)vs.(20.2±3.4),(36.4±7.6)vs.(41.2±6.5)均P<0.01或P<0.001]。干预组干预前ADHS总分在8~37分的被试,其干预后ADHS总分高于对照组[(48.8±4.9)vs.(35.7±4.9),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小组心理咨询可以提升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
毕红雪贾晓明颜笑杨楠陈永生
关键词:服刑人员情绪
心理咨询师对使用微信的伦理边界与关系的行为和态度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微信使用方式的心理咨询师对微信的伦理边界和关系问题的行为和态度。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194名心理咨询师(工作微信组18人、私人微信组61人、在临床心理工作中不使用微信组115人),采用自编微信关系议题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微信的边界设置、咨询过程中微信使用的伦理问题及微信其他功能导致的伦理问题3部分。结果:在微信边界设置上,使用工作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比另外两组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在朋友圈发布私人状态照片和视频(P<0.01)。在咨询过程中虽然有41%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活动中使用微信,但只有不到10%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工作微信,不使用微信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从微信其他功能突破边界的态度更为接纳(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咨询师使用微信面临的多重关系问题,使用工作微信的咨询师需要划清工作微信的边界,而使用私人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更需要提升在微信上的边界问题的敏感性。
温旭牟惊雷杨楠颜笑孙浩令钱铭怡
抗逆力视角下目睹父母冲突青年的应对研究
2017年
本研究基于抗逆力视角,从青年自身角度,探讨他们在父母冲突的家庭关系下遇到的困难及其如何应对和调试。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运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深入访谈了五位曾目睹父母冲突的青年。研究发现,目睹父母冲突给子女身体、性格、人际关系、恋爱婚姻、与父母关系等方面带来挑战;个体能够努力应对父母冲突带来的挑战,应对方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早年更多被动、单一的应对方式(如哭泣、简单的劝说、回避等),随年龄的增大,会表现出更主动、多元和更具能动性的应对方式,包括对父母冲突本身、家庭关系的应对和协助改善,如更灵活的调节和劝说、帮助父母把引发冲突的事情解决等,还包括对于家庭冲突带给自己的影响和困难的觉察和应对。
杨楠向小平客文静吴玉珅
关键词:父母冲突青年抗逆力
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伦理议题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贾晓明杨楠
关键词:咨询师社交媒体伦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