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增慧 作品数:11 被引量:8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国土资源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卫星遥感在滑坡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8年 卫星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手段,长期广泛应用于滑坡灾害的识别中。与此同时,遥感数据来源种类较多,因此需对其适用性进行评估。本文通过调研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卫星遥感在滑坡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依据研究发展现状,探讨了卫星遥感对滑坡灾害识别的适用性,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韩健楠 孙增慧关键词:卫星遥感 自然灾害 滑坡 遥感影像 基于ArcGIS的洛川县农用地分等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处理能力。将GIS技术运用于农用地分等,不但可以减少大量烦琐的计算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速度和准确度。本文以GIS为基础,陕西省洛川县的农用地分等结果为例,阐述农用地分等过程,并且实际分析洛川县农用地多集中在9等地和13等地的原因。 孔辉 孔辉关键词:农用地分等 特尔菲法 土壤类型对东北玉米带玉米雨养潜力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 [目的]研究东北玉米带土壤类型对玉米雨养潜力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分析气象因子对玉米潜力产量及产量差在不同土壤上的影响[方法]利用2年在2中土壤上的田间试验数据对RZWQM2模型进行验证,应用该模型对东北玉米带春玉米198... 孙增慧 李子忠关键词:玉米 雨养 土壤类型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华北地区温室和农田土壤团聚体形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0 2017年 土壤的团聚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团聚体数量是衡量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施用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华北地区曲周长期定位试验站的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对比研究施用化肥(NP)、有机肥加少量化肥(NPM)、单施有机肥(OM)3种施肥方式对温室和农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提示施肥措施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中,OM处理较NP和NP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且在0~10 cm土层中效果最为明显。其中在温室土壤0~1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处理(OM1)的土壤容重为1.17 g·cm^(-3),分别较施用化肥(NP1)和有机肥加少量化肥(NPM1)处理降低12.0%和8.6%,OM1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4.81 g·kg^(-1),较NP1和NPM1增加104.8%和35.7%;在农田土壤0~10 cm土层,单施有机肥处理(OM2)的土壤容重为1.19 g·cm^(-3),较施用化肥(NP2)、有机肥加少量化肥(NPM2)分别降低8.5%和7.0%,OM2的土壤有机质为22.67 g·kg^(-1),较NP2、NPM2分别增加23.1%和15.0%。温室土壤和农田土壤中,0~10 cm、10~20 cm和20~40 cm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为OM>NPM>NP;OM处理下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D)值最低,NP处理下最大。OM处理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内水稳性团聚体的D值,表层0~10 cm土层效果最为明显,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相比农田土壤,温室土壤稳定性指标变化最为明显,团聚体结构改善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就越高,土壤团聚体水稳性越强,土壤结构越稳定。因此有机施肥方式能在补充� 刘哲 孙增慧 吕贻忠关键词: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温室土壤 农田土壤 外源新碳对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2017年 以中国科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站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利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红壤,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红壤(对照组),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后(试验组)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不同培养时期,>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增加了108.3%~270.3%,促使大团聚体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R0.25值,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土壤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得到提高,>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4.7%~41.5%.土壤有机碳在>53μ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大,即>2000μm>2000~250μm>250~53μm.不同粒级团聚体δ13C值动态变化显著,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增大.外源新碳前期主要分配在>2000μm、250~53μm粒级团聚体中,并促进了原有机碳的分解,后期主要分配在微团聚体中.红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刘哲 韩霁昌 孙增慧 余正洪 张卫华 高红贝关键词:Δ^13C 水稳性团聚体 红壤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木犀属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展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2 2014年 公路的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人为于扰和影响,公路建筑材料的运输给外来植物的引入带来风险,公路修建以及环境因子则影响外来物种的建植和扩繁。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柏油公路,对草木犀属(Melilotus)外来植物沿公路的入侵状况进行样带调查,以探讨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路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路旁有农田的地段中,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密度要显著大于有草地的地段(P<0.05)。距离则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密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从路基到路旁生境距离的增加,草木犀属的分布密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公路的走向也影响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草木犀属在下风向的分布密度显著大于上风向的分布密度(P<0.05);公路两旁高大树木的遮阴同样影响草木犀属植物沿公路的分布,遮阴环境影响草木犀属一年生植物的密度(P<0.05),但对于二年生植株没有显著影响。 陈超 黄顶 王堃 张卫华 孙增慧 陈龙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外来植物 土地利用方式 植被冠层对降雨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2016年 植被冠层对降雨的截留,改变了降雨在地表的分布,从而影响地表土壤侵蚀。因此植被冠层的水文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对降雨在玉米行内不同位置的分布进行了测定,玉米行距60cm,在玉米行内布置5个观测位点,分别距玉米种植行0~12cm(A)、12~24cm(B)、24~36cm(C)、36~48cm(D)和48~60cm(E)。本研究穿透雨测定均在玉米生育期内进行,玉米株高为50~250cm,叶面积指数为0.4~4.0。结果表明行内不同位点的穿透雨存在空间异质性,2013年与2014年穿透雨测定日期内(每年各测定了7次),行内不同位点穿透雨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5.9%~45.4%和8.9%~42.2%,且在两行玉米中间的位置(24~36cm位置)穿透雨量较大。冠层下各位点穿透雨量与降雨量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株高负相关(P<0.05)。随着作物生长,穿透雨在冠层下空间分布由均匀逐渐趋向于不均匀,具有趋向于向行中(24~36cm位置)汇集的趋势。该研究揭示了玉米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特征,为农田水分有效利用和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孙增慧 张卫华关键词:玉米冠层 降雨 秸秆添加对潮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明添加水稻秸秆对潮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外源秸秆降解过程中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提供参考。【方法】在恒温培养箱内用潮土进行对比培养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不添加秸秆处理(对照组,CK)和土壤添加1%13C秸秆处理(试验组,Str),培养周期为120 d,通过室内对比培养试验,运用湿筛法得出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然后测定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对照组中>2000μ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少,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差,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比较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显著促进了>2000μ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团聚(P<0.05);培养到120 d时,试验组中>2000μm水稳性团聚体比对照组增加了595.8%,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含量达到70.4%,成为优势粒级。添加水稻秸秆显著提高了潮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降低了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和分形维数(D)值,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明显增强,MWD、GMD与R0.25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不同培养时期试验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水稳性微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增加幅度。【结论】采取秸秆添加的方式对耕地进行保育,显著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增强了潮土的有机碳稳定性和固持能力,改善了潮土肥力和土壤性状。 刘哲 刘哲 张瑞庆关键词:水稻秸秆 潮土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δ^(13)C法研究砂姜黑土添加秸秆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规律 被引量:12 2017年 为研究水稻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水稻秸秆腐解过程中外源新碳及原有机碳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配规律,该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运用δ^(13)C示踪方法,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C)标记的水稻秸秆添加入砂姜黑土,利用湿筛法得到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测定不同时期各粒级土壤外源新碳及原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未添加水稻秸秆的砂姜黑土(对照组),水稳性微团聚体(<250μm)占主体,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低。与对照相比,添加水稻秸秆(试验组)显著促进了>2000、2000~250μm粒级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团聚(P<0.05);培养到120 d时,>2000、2000~250μm水稳性团聚体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65.5%、16.0%,促使水稳性大团聚体(>250μm)占主体,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R0.25),降低了分形维数(D)值(P<0.05),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得到改善。试验组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培养到15 d时,>2000、2000~250、>250~53、<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1.4%、25.4%、34.7%、50.0%,其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幅度大于大团聚体的增加幅度。MWD、GMD、R0.25与2000~250、>250~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00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53μ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关系不显著。不同粒级团聚体的δ^(13)C值明显增加,动态变化较大,表明外源新碳周转速率较快。外源新碳主要分配在>250~53、<53μm粒级微团聚体中,分配比例分别为38%、28%,外源新碳的分解速率明显快于原有机碳。研究得出添加水稻秸秆有利于增加砂姜黑土的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碳水平,改善了土壤结构,� 刘哲 韩霁昌 孙增慧 张卫华 余正洪 侯莹关键词:土壤 有机碳 秸秆 砂姜黑土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在ArcGIS软件下利用DEM数据提取流域水系网 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以黑河流域及其水系为实例对象,利用90m分辨率的SRTM3(DEM)原始数据数据,借助ArcGIS软件中的Hydrology水文分析模块,对黑河流域进行水系网提取并进行相关的分析,验证了SRTM3数据在水文分析中的应用。 孔辉 孔辉 石磊关键词:HYDROLOGY 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