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义芳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科技局农业与社发重大科技项目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电子鼻
  • 2篇脂肪酸
  • 2篇挥发性
  • 2篇风味
  • 1篇顶空
  • 1篇顶空固相微萃...
  • 1篇顶空固相微萃...
  • 1篇鱼油
  • 1篇脂肪酸含量
  • 1篇质谱
  • 1篇质谱法
  • 1篇扫描电镜
  • 1篇色谱
  • 1篇色素
  • 1篇射线衍射
  • 1篇脱臭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质...
  • 1篇气质联用

机构

  • 4篇宁波大学
  • 2篇宁波今日食品...

作者

  • 4篇苏秀榕
  • 4篇陈义芳
  • 2篇李晔
  • 2篇韩姣姣
  • 2篇袁贝
  • 2篇董丽莎
  • 2篇王朝阳
  • 2篇张红燕
  • 1篇郑珍珍
  • 1篇李天华
  • 1篇刘文
  • 1篇蔺佳良

传媒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材料导报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金枪鱼油脱臭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解析被引量:7
2016年
为探讨金枪鱼油脱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和脂肪酸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加热脱臭鱼油的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鱼油中脂肪酸组成从C14~C22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所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增加.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鱼油在加热脱臭过程中气味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从原料鱼油、加热150 ℃和200 ℃的脱臭鱼油中分别检出50、38 种和21 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原料鱼油中的辛醛、壬醛、(E)-2-辛烯醛、1-戊烯-3-醇、2-十-烷酮使鱼油具有浓重的腥臭味、土腥味、不愉快脂肪味;150 ℃脱臭鱼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辛醛、壬醛、(E)-2-辛烯醛,其含量有所减少,使得鱼油的腥臭味有所减弱,10-十二碳炔-1-醇、2-丁基-1-辛醇增加了清香、木香和脂肪香;200 ℃脱臭鱼油中辛醛、(E,E)-2,4-庚二烯醛、(E)-2-癸烯醛含量降低,使鱼油呈现较弱的鱼腥味.四氢-2H-吡喃-2-甲醇、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使鱼油呈现-定的油脂气息、青草味、蔬菜香味.
张红燕李晔袁贝竺周斌王求娟陈义芳董丽莎王朝阳司开学韩姣姣崔晨茜苏秀榕
关键词:电子鼻脂肪酸
牡蛎壳中钙的改性及吸附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为提高牡蛎壳的综合利用价值,比较了活化前后牡蛎壳中钙的结构特征和成分变化,分析了其吸附性能,初步研究了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效果。利用牡蛎壳为原料经活化处理制备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材料,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总钙含量,利用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活化前后牡蛎壳的超微结构、热力学变化、成分变化和红外吸收光谱带。结果表明,牡蛎壳的总钙含量为37.56%,标准差为0.46%;SEM图显示,活化前颗粒粒径不均匀、表面光滑、孔隙少,活化后表面高度复杂,不规则微孔和孔隙增多;TG分析表明,峰温为877.0℃时,失重率达到(43.71±0.73)%;XRD显示,活化前牡蛎壳主要成分是三方晶系方解石型CaCO3,活化后主要是CaO;FTIR显示,牡蛎壳有明显的方解石的特征吸收峰(1421cm-1、876cm-1、713cm-1);当900℃活化2h的牡蛎壳用量为3g/L时,对10mg/L的刚果红溶液的脱色率为(98.13±1.39)%。
刘文李天华张滕军王秋娟陈义芳苏秀榕
关键词:扫描电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
利用传统酒酿发酵改善鲣鱼风味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酒酿发酵的方法去除鲣鱼肉(普通肉和血合肉)的腥臭味。方法:运用电子鼻(E-Nose)对经不同时间、温度和固液比发酵的鲣鱼肉及未发酵的新鲜鲣鱼肉的挥发性物质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析发酵前、后鲣鱼肉的挥发性物质。结果: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各种鲣鱼肉。经GC-MS分析,发酵后鲣鱼普通肉的醛类由20.98%降至2.5%,烃类由53.15%降至11.2%,酯类由0.51%增加至71.86%。血合肉发酵后醛类由22.07%降至2.93%,烃类由10.64%降至0.48%,酮类由10.95%降至0.67%,而酯类由3.72%增加至68.43%。发酵前普通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辛醛(5.94%)、庚醛(4.2%)、苯甲醛(1.12%)、十五烷(36.41%)、十七烷(2.33%)和1-辛烯-3-醇(12.3%)。暗色肉中检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己醛(4.32%)、辛醛(3.32%)、十五烷(1.41%)、十七烷(1.81%)、3,5-辛二烯-2-酮(2.66%)和1-碘十一烷(27.98%)。发酵后普通肉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甲基-1-丁醇(3.84%)、十二酸乙酯(24.54%)、十四酸乙酯(11.38%)、十六酸乙酯(21.11%)和2,5-二甲基吡嗪(1.22%)。血合肉中有十二酸乙酯(5.29%)、十四酸乙酯(22.94%)和十六酸乙酯(20.81%),这些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可增加发酵后的血合肉的香气。结论:通过感官评定结果可知,当发酵时间4 d、温度30℃、固液比1∶2 g/m L时,可去除鲣鱼肉的腥臭味,改良其风味。
王求娟郑珍珍蔺佳良陈义芳苏秀榕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金枪鱼油加热后脂肪酸的动态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为探讨不同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金枪鱼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文将金枪鱼油分别在100、130、160、180、210、240、270℃温度下短时间加热1~2 min,在160℃、180℃持续加热10、20、30 min。将这些鱼油进行甲酯化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金枪鱼油经不同温度短时间加热后,其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含量保持稳定,不同温度间脂肪酸的组成无显著差异;在160℃及以上高温长时间加热会逐步破坏甘油三酯的稳定性,导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急剧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营养成分受到影响,DHA含量显著变化。所以,金枪鱼油不适宜长时间加热。
崔晨茜张红燕袁贝李晔韩姣姣司开学董丽莎王朝阳竺周斌王求娟陈义芳苏秀榕
关键词: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法甘油三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