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颖

作品数:7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1篇信仰
  • 1篇意象
  • 1篇札记
  • 1篇知识
  • 1篇诗意
  • 1篇十字军
  • 1篇十字军东征
  • 1篇世界文学
  • 1篇钱币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学
  • 1篇文学领域
  • 1篇文学研究
  • 1篇无知
  • 1篇历史想象
  • 1篇流亡
  • 1篇男权
  • 1篇男权压迫
  • 1篇旧约

机构

  • 7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徐颖
  • 1篇李道全
  • 1篇金铭
  • 1篇梁晓晖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外国语文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丹尼尔·德龙达》中对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想象
2019年
十字军东征圣战蕴含了基督教对犹太人的迫害,是以皈依之名而行的劫掠。在《丹尼尔·德龙达》中,乔治·爱略特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指涉,将小说中并置的"英国情节"与"犹太情节"颇有意味地关联起来。爱略特先是在英国情节部分讽刺了基督徒对十字军圣战历史的集体想象,解构了圣战宏大叙事掩盖下的帝国形态,揭示出英国这个基督教国家的自大和狂妄;在犹太情节部分,她又通过莫迪凯和德龙达的回忆,再现了十字军东征迫害犹太人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反而使犹太人坚定了回归历史传统的信念。文章还结合维多利亚语境讨论德龙达"回到耶路撒冷"朝圣的深意,作者借此表达了促使基督教文化复返希伯来精神传统的愿望。
徐颖
关键词:十字军东征历史想象集体记忆
《丹尼尔·德龙达》对非利士主义的批判
2017年
"非利士主义"在维多利亚文化研究中具有丰富的语义,阿诺德将英国中产阶级命名为"非利士人",凸显了这个基督教国家主流社会庸俗市侩、追逐实利和远离理性的特征。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中并置着两个世界:一是非利士主义占据的基督教社群,一是文化视野更为光明博大的犹太社群。爱略特对非利士文化进行了自内而外的审视和反思。本应与犹太教希伯来宗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基督教英国,却被信仰缺失的现代非利士人占据,而边缘犹太人中却出现护佑希伯来传统的"光明之子",为倾颓的基督教文明提供了光明的指引。
徐颖
艾迪生《意大利札记》中古代纪念章的“诗意”
2023年
英国作家艾迪生在欧陆大旅行中产生了对钱币学的浓厚兴趣,在《意大利札记》的“记游”中,除了嵌入古典诗文外,还加入了对古罗马纪念章的描述。作者借古典诗文与纪念章的“诗画共证”,来发掘古罗马被掩埋的文化符码。纪念章还在彰显帝王功绩、颂扬历史人物美德时发挥了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功用。纪念章“旧币除锈”的隐喻,又凸显了这本游记的创作意图:艾迪生慨叹古罗马帝国的文明陨落,将古典文明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英国身上,期望在新奥古斯都时代重现古罗马盛世。
徐颖
《丹尼尔·德龙达》与《旧约》的互文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丹尼尔·德龙达》,有与圣经《旧约》互文的主题和人物原型。小说文本中多处指涉《出埃及记》,描摹了道德堕落、信仰失却、非利士文化占据的英国基督教社会图景;小说又通过指涉《但以理书》塑造了犹太流亡先知的形象,小说主人公丹尼尔·德龙达在犹太先知的引领下,追寻在基督教社会消失殆尽的希伯来文化传统。通过对《丹尼尔·德龙达》与《旧约》两卷的互文研究,本文揭示出《丹尼尔·德龙达》"流亡"与"复归福地"的主题。德龙达的"出埃及"是对英国基督教文化的反思,而其"复归福地"的意图,蕴含了爱略特促成希伯来道德情感回归基督教英国的努力。
徐颖
关键词:《出埃及记》流亡
“国家安全”战略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部2018年下达文件要求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体系,这促进了学界日益关注“国家安全”的学科建立。目前国家安全的实体性要素已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对国家安全的非实体性要素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有关非实体性要素的已有论述主要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领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文化安全”“话语安全”。但对国家安全的非实体性要素的具体探讨,尤其是这些要素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浸润与影响方式,尚无系统研究。本文试图提出这些非实体性要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种类,即文学领域的安全问题,认为文化与意识形态作为观念性的存在,既是文学滋生的土壤,也受到文学传播的影响甚至控制,而它们又共同对国家话语具有直接导向作用。并在这一互动关系中,探讨世界文学作品怎样在作者创作及读者接受层面上,以何种形式对我国国家安全形成隐性而巨大的影响,以此构建“国家安全”战略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方法论体系,丰富“国家安全”学科的内涵以及研究方法。
梁晓晖徐颖刘文尧金铭李道全
关键词:世界文学
《丹尼尔·德龙达》中格温多琳的权力悖论
2016年
《丹尼尔·德龙达》中渗透了权力关系,而这些权力的运作通过性别关系展示出来。小说的女主人公格温多琳身上凝聚着一种权力悖论。她自负地行使自己的女性权力来征服上层社会,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男权的凝视赋予了女性这种权力。而小说中父权社会的三位男性人物——格朗古借助阶级权力、克莱斯默借助职业权力、丹尼尔·德龙达借助道德权力,将格温多琳置于他们的男权凝视之下,消解了格温多琳的自我意志,剥夺了她的女性权力。
徐颖
关键词:男权压迫无知知识
《罗慕拉》中光的意象
2017年
爱略特小说《罗慕拉》中,嵌入光的意象。小说处于两种文明交汇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化里,光寓意智性追求;基督教文化中,光是耶稣基督的象征,也代表上帝的恩典和超验真理。爱略特将光的意象与古典学者和天主教修士形象塑造结合。女主人公罗慕拉始终为光芒环绕,她在效法基督的过程中呈现圣母荣光,后又逐渐加入人文主义色彩。这暗合了《启示录》中的"披日妇人"形象,表现了爱略特融合古典与基督教两种信仰的追求。
徐颖
关键词:古典文化基督教信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