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吴伟中

吴伟中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油气
  • 1篇油气成藏
  • 1篇玉龙铜矿
  • 1篇玉龙铜矿带
  • 1篇造礁珊瑚
  • 1篇珊瑚
  • 1篇深水
  • 1篇铜矿
  • 1篇铜矿带
  • 1篇盆地
  • 1篇珠江口盆地
  • 1篇珠江口盆地白...
  • 1篇微量元素
  • 1篇温度计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4篇吴伟中
  • 2篇韦刚健
  • 2篇夏斌
  • 2篇谢露华
  • 1篇姜正龙
  • 1篇邓文峰
  • 1篇刘颖
  • 1篇张玉泉
  • 1篇董冰华
  • 1篇夏中曦
  • 1篇罗张屏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沉积演化模式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被引量:12
2013年
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白云凹陷沉积充填演化模式及其展布规律。由于受重大构造事件、气候、物源供给、古地理和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白云凹陷形成了独特的三层结构及多类型盆地叠置的沉积体系,其对深水油气形成及其分布富集特征等均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综合分析了白云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深水扇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的成因耦合关系。白云凹陷深水扇圈闭成藏的烃源应以恩平组烃源岩的贡献为主,凹陷主体应以深水扇储层及其形成的各种圈闭为目标,周边以23.8Ma以前的浅水砂岩储层及其大型披覆构造为勘探重点,以期获得深水油气勘探的新突破。
吴伟中夏斌姜正龙罗张屏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储盖组合
表层海水pH的变化与海洋酸化
韦刚健谢露华邓文峰吴伟中Malcolm McCulloch
西藏玉龙成矿带斑岩Cu-Mo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玉龙和多霞松多对比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玉龙斑岩铜矿带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缘三江构造带的中部,是研究碰撞后喜山期富碱斑岩成岩成矿作用响应的最佳地区。本文选择玉龙和多霞松多两个矿床,分析了两地含矿斑岩的成岩成矿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Sr-Nd-Pb、S-H-O同位素进一步探讨了与冈底斯含矿斑岩岩浆源区组成、构造控矿模式及深部动力学机制上的差异。赋矿岩体均具有富碱、高K、高Al等钾质碱性岩系列特征,玉龙早期为石英二长斑岩,晚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多霞松多早期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碱长花岗斑岩,两者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Yb,无明显Eu、Ce负异常。略高于原始地幔现代值的^(87)Sr/^(86)Sr值、较低的ε_(Nd)(t)、相对均一的^(206)Pb/^(204)Pb值,指示斑岩岩浆可能源自接近于EMⅡ型富集地幔交代成因的石榴石角闪岩和/或角闪榴辉岩的部分熔融,并发生低程度结晶分异,在上升侵位途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其形成于古近纪中始新世喜马拉雅期的37~41 Ma左右,可能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红河-哀牢山走滑断裂系统,尤其是妥坝-芒康断裂(TBF)左行走滑产生的局部俯冲作用。
吴伟中夏斌张玉泉董冰华夏中曦
关键词:富碱斑岩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玉龙铜矿带藏东
三亚湾海水中Sr/Ca、Mg/Ca变化及对珊瑚微量元素温度计的响应被引量:1
2014年
对海南岛南岸三亚湾海水2008~2009年周间隔取样,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分析方法对其Sr、Mg、Ca的含量m(Sr)、m(Mg)、m(Ca)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m(Sr)/m(Ca)=8.558×10-3~9.227×10-3、m(Mg)/m(Ca)=4.924~5.403,与全球各大洋和主要珊瑚礁区有明显的高异常偏差,而且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两个过渡期,三亚湾海水m(Sr)/m(Ca)波动幅度比m(Mg)/m(Ca)相对较大,且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水的m(Sr)/m(Ca)、m(Mg)/m(Ca)在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变化对珊瑚温度计标定的影响,对不同站点建立的珊瑚m(Sr)/m(Ca)温度计进行了重新校正,并与分配系数法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利用珊瑚的m(Sr)/m(Ca)、m(Mg)/m(Ca)重建古海水表面温度(SST)记录时必须综合考虑包括海水微量元素比值变化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对温度计标定的干扰,为进一步了解气候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吴伟中韦刚健谢露华刘颖
关键词:造礁珊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