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庭
- 作品数:23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被引量:1
- 2009年
- 肝纤维化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性疾病,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主要的细胞因子对掌握其致病机制十分重要,可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 李文庭贺永文
- 关键词:肝硬化细胞因子肝星形细胞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1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拒绝接受核苷类似物,n=12)和治疗组(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39,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以及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MELD评分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临床转归。结果:结束住院治疗时,治疗组20例病情明显好转,表现为血清转氨酶以及胆红素明显下降,MELD评分降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48,P<0.05);但3种药物(拉、恩、替)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使用强效快速类核苷类似物能显著延缓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
- 李文庭吴晓玲朱传龙徐瑗瑗李宜高人焘
- 关键词:核苷类似物乙型
- 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初始肝脏弹性值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初始肝脏弹性值(LSM)对其抗病毒疗效的影响以及预测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2011年至今我院感染病科门诊以及住院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82例。诊断符合2010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 李文庭徐瑗瑗徐少保高人焘
- 人SUMO3基因突变体(SUMO3-K11R)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鉴定
- 2012年
- 构建人SUMO3基因K11R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方法:PCR扩增人SUMO3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内,构建含人SUMO基因K11R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SUMO3-K11R。使用真核转染,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的方法,鉴定SUMO-K11R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结果:克隆的人SUMO-K11R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完全正确。瞬时转染真核细胞后,Western blot在预期的位置检测出目的条带,免疫荧光实验显示SUMO3-K11R突变体蛋白其功能与SUMO1蛋白相似,可作为研究SUMO1蛋白和SUMO3蛋白功能差异的有力工具。结论:成功构建了含人SUMO-K11R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 伍权李文庭
- 关键词:质粒真核表达免疫荧光
- 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
- 2010年
-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I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判断预后以及人工肝治疗时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和病死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1)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LNR)、MELD分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总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ID分值在20~29的患者,其病死率为3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分值≥30者,其病死率为57.1%,与对照组的9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死率MELD分值在20~29组(42.7%)明显高于MELD≥30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MELD分值在20~29组明显优于MELD≥30组,因而早期施行人工肝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 唐琰李文庭高人焘
- 关键词:慢性肝衰竭终末期肝病模型病死率
- Wnt抑制因子-1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wnt抑制因子-1(WIF)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影响。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WIF并通过脂质体介导方法,将pEGFP-C1-WIF转染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株,用TGF-β1刺激转染(试验组)和未转染的HSC-T6细胞株(对照组),并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包括正常细胞组)smad3、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试验组HSC-T6细胞株smad3、β-catenin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HSC-T6细胞株,更低于对照组HSC-T6细胞株(P<0.05)。β-catenin和smad3蛋白质的表达均与α-肌动蛋白(α-SMA)蛋白质的表达显著相关(r=0.800,P<0.01;r=0.743,P<0.01)。结论 WIF能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以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效应抑制HSC-T6细胞的活化,从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 李文庭陈西柳李宜朱传龙徐瑗瑗沈强高人焘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Β-连环蛋白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
- Fibroscan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3
- 2012年
- 肝脏病理活检是目前评价肝脏病变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以及阅片者的差异性,限制了肝活检的临床应用。应用Fibroscan测定患者肝脏瞬时弹性(TE)是新近出现的无创、无痛性诊断肝纤维化的方式,由于其安全、可靠、易操作、可重复性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肝病的诊断、疗效判断以及随访预测。肝脏弹性测定能准确评价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且与病毒性应答密切相关;能预测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肝癌等终末期肝病并发症等。本文对Fibroscan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其意义作了综述。
- 李文庭高人焘
- 关键词:肝硬化慢性肝病肝纤维化
- 苦参素调节Wnt/Jnk通路介导的糖代谢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索苦参素(oxymatrine,OM)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高糖培养基诱导肝星状细胞(HSC-T6)以及基质胶诱导的静息HSC-T6(M-HSC-T6)的活化,通过OM干预,观察细胞活性的变化。同时建立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组),治疗组用OM干预,对照组正常喂养。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α-SMA,Clol1A1以及己糖激酶2(HK2)、果糖激酶(PFKP)表达的变化;使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总Jnk和pJnk的表达变化。结果高糖刺激能显著增强HSC-T6以及M-HSC-T6细胞活性,上调HK2、PFKP m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促进Jnk磷酸化;模型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肝组织HK2、PFKP 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增加,Jnk磷酸化增强(P<0.05)。与之相比,OM能显著抑制HSC-T6活性,改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降低细胞以及大鼠肝组织HK2、PFKP mRNA及蛋白质表达,减少Jnk磷酸化(P<0.05)。结论苦参素通过下调Wnt/Jnk介导的糖代谢过程,抑制HSC-T6的活化,从而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 鲍磊赵宗豪李文庭
- 关键词:苦参素肝星状细胞糖代谢
- 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细胞因子平衡对肝脏β-连环蛋白表达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辅助性T细胞1型和2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对其肝脏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5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己酮可可碱干预实验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Th2型细胞因子(IL-4,IL-6)和Ⅳ型胶原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β-catenin的表达和分布及Ⅳ型胶原占肝组织面积的百分比;单向方差分析描述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借助双变量相关分析研究β-catenin的表达与细胞因子以及肝纤维化的相关关系。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其积分光密度(ILD)分别为50043.6,34256.7,10101.5(F=71.260,91.732,均P〈0.05);而其血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实验组,更低于对照组(F=50.420,10.625,均P〈O.05),细胞因子发生了Th2极化;其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肝脏β-catenin的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更高于对照组(F=92.030,均P〈0.05)。β-catenin在3组肝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其血清Th2细胞因子水平及其肝脏Ⅳ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0,P〈0.01;r=0.757,P〈0.01)。结论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Th2极化上调其肝脏β-catenin的表达,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β-catenin可作为肝脏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反应指标。
- 李文庭贺永文王国平
- 关键词:细胞因子类己酮可可碱Β-连环蛋白T淋巴细胞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MELD评价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慢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4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采用血浆置换(PE)法,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及MELD分值变化,观察所有患者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 PE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及MELD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可显著降低MELD分值在20~29之间与MELD分值≥30这两个分值段患者的预期病死率(P<0.05),而不能降低MELD分值≤20这部份患者的预期病死率(P>0.05)。结论 PE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MELD分值>20的患者应积极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MELD≤20的患者可以积极内科保守治疗而不必急于人工肝治疗。
- 唐琰李文庭李宜
- 关键词:血浆置换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