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卞中园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贝类
  • 3篇麻痹性贝类毒...
  • 2篇亚历山大藻
  • 2篇脱除
  • 2篇微小亚历山大...
  • 2篇牡蛎
  • 2篇近江牡蛎
  • 1篇蓄积
  • 1篇制汁
  • 1篇制汁工艺
  • 1篇水产
  • 1篇体内蓄积
  • 1篇脱除方法
  • 1篇清滤率
  • 1篇羧甲基壳聚糖
  • 1篇芦笋
  • 1篇芦笋汁
  • 1篇绿芦笋
  • 1篇麻痹性贝毒
  • 1篇抗氧化

机构

  • 5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作者

  • 6篇卞中园
  • 4篇杨锡洪
  • 4篇解万翠
  • 4篇章超桦
  • 2篇毛丹卉
  • 1篇郑永华
  • 1篇马利华
  • 1篇陈学红
  • 1篇杨亚东
  • 1篇秦卫东
  • 1篇李翥

传媒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水产学报
  • 1篇热带海洋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产贝类中PSP毒素的净化及研究进展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作为一种赤潮藻毒素不仅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同时也影响着贝类经济的发展。为探索水产品中PSP的污染及脱除解决方案,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以及人工净化四个方面概括地介绍了贝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
卞中园杨锡洪解万翠陈日轩林军达章超桦
关键词:贝类
文献传递
不同制汁工艺对绿芦笋汁理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以绿芦笋为材料,研究了直接破碎制汁、热烫后破碎制汁、热烫后破碎经纤维素酶处理制汁、冷冻芦笋解冻后破碎制汁四种工艺对绿芦笋汁理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烫处理能保护芦笋汁的色泽,提高VC的稳定性;纤维素酶处理能提高芦笋汁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及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热烫和纤维素酶处理均能降低芦笋汁中的可溶性蛋白和总酚含量。
陈学红秦卫东马利华郑永华卞中园
关键词:绿芦笋制汁抗氧化活性
贝类中PSP毒素的脱除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类脱除PSP毒素及贝类净化研究提供参考。
毛丹卉解万翠杨锡洪卞中园章超桦
关键词: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脱除方法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近江牡蛎清滤率以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蓄积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h短期蓄积和5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个/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MU/100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MU/100g),在5d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069.2±178.2)MU/100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近江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解万翠卞中园杨锡洪毛丹卉章超桦
关键词: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近江牡蛎清滤率蓄积
麻痹性贝毒在牡蛎体内蓄积、分布、转化以及羧甲基壳聚糖的脱除作用研究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一种能够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影响和阻止Na+向细胞内流动,从而无法形成正常的动作电位,进而抑制神经传导,导致神经性麻痹中的神经性毒素。PSP主要产自海洋中的单细胞甲藻,是目前已知海洋有害赤潮藻毒素...
卞中园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近江牡蛎羧甲基壳聚糖
文献传递
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0.30×104cells/mL)条件下,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的毒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初始密度为0.1×104cells/mL条件下,同一生长期内细胞毒性比其他3个密度条件下高。HPLC检测微小亚历山大藻含有的毒素为GTX1-4,含量分别为2.14、2.08、4.97、5.04 fmol/cell。综合考虑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最大密度、达到最大密度所用时间以及细胞毒性大小等因数,采用(0.10~0.15)×104cells/mL接种密度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能够达到较好的产毒效果。
卞中园杨锡洪解万翠章超桦李翥杨亚东
关键词:微小亚历山大藻麻痹性贝类毒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